2009年,中国斥资3.15亿美元从乌克兰引进四艘"欧洲野牛"气垫船时,美国军方笑得直拍大腿:"中国人疯了吧?买这种笨重玩意儿。"可没过多久,我们就用铁一般的事实让全世界看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笑话。 【消息源自:《简氏防务周刊》2008年特刊对"欧洲野牛"级气垫登陆舰的技术评估;CCTV-7《兵器面面观》2009年12月对726A型气垫艇的专题报道;路透社2009年3月对中乌军售谈判的独家报道】 2009年春天,基辅的雪刚化尽,中国海军装备部的张工程师搓着冻红的手走进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大楼。会议室里暖气开得足,但谈判桌上的气氛比窗外的倒春寒还冷。"每艘8000万美元,四艘打包价3.15亿,现金支付。"乌方代表科瓦尔敲着咖啡杯的瓷边,像在菜市场报土豆价。张工盯着对方西装袖口露出的苏联制军表,想起临行前首长说的话:"这玩意能装三辆主战坦克,四十分钟横渡台湾海峡。" 当时中国海军最先进的登陆舰还停在图纸上,某次演习时甚至用渔船改装的临时运输船凑数。而停在尼古拉耶夫港的那四头"钢铁巨兽"——57米长的舰体能扛住8级风浪,满载550吨照样跑出60节航速,相当于高速公路上的卡车顶着台风飙到110码。但乌克兰人吃准了中国人的急迫,价格咬得死紧。"你们嫌贵?"科瓦尔把伏特加倒进咖啡里,"俄罗斯人连看货的资格都没有,美国人倒是想要,可惜国会老爷们怕刺激中国。" 谈判僵到第五天,张工突然在技术条款里加了条:"我们要全套焊接工艺手册。"乌方工程师当场笑出声:"给你们图纸也造不出来,知道这焊缝要承受多少吨冲击力吗?"会议室玻璃窗映出张工发青的脸色,他想起九十年代买"瓦良格"号航母时,对方连船底防锈漆配方都当机密。这次他咬碎牙往肚里咽:"3.15亿,可以。但发动机生产线必须打包。" 消息传回北京,某研究所的老专家气得摔了茶杯:"够造二十艘022导弹艇了!"但三个月后,当首艘"欧洲野牛"被拆成零件运抵上海长兴岛,军工车间连夜亮起的灯说明了一切。年轻技术员小王趴在船体焊缝处惊呼:"师傅,他们用氦气检测!这工艺咱厂里设备都认不全。"老师傅却盯着那台UGT-6000燃气轮机直搓手:"好东西啊,比咱们潜艇用的还猛。" 西方媒体这时候跳得正欢。《简氏防务周刊》把"欧洲野牛"和二战日军"大和号"战列舰P在一起,标题写着《新世纪的钢铁棺材》。五角大楼某位退役将领在CNN上比划:"这么大个目标,反舰导弹闭着眼都能打中。"他们不知道的是,江南造船厂的数控机床正在复刻那些精密部件,而更重要的东西已经写在某份标着"绝密"的图纸上——把"野牛"缩小30%,航速再提15%。 那年国庆节刚过,青岛某军港突然出现艘怪模怪样的小艇。站岗的士兵偷听到试航员对话:"嘿,这'野马'比乌克兰那'老牛'带劲吧?""那必须!转弯不用兜二里地,吃水浅得能蹭沙滩!"后来央视《兵器面面观》里,726A型气垫艇在浪尖上蹿得像打水漂的瓦片,演播室嘉宾特意强调:"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最精彩的画面是它侧舷喷出的尾流——那分明是国产QC-70燃气轮机特有的蓝色火焰。 2010年《汉和防务评论》刊登了张卫星照片:四艘"欧洲野牛"整齐停在海南某基地,而它们旁边,六艘"野马"正排队下水。当年嘲笑中国的美国《海军时报》默默删除了相关报道,倒是乌克兰《基辅邮报》登了篇意味深长的文章:《论技术转让中的蝴蝶效应》。科瓦尔后来在莫斯科街头酒醉吐真言:"我们卖的是犁,中国人却用它种出导弹。"
乌克兰:精确打击摧毁俄罗斯图-22M3轰炸机!2025年4月10日消息,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