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0年代末,刘伯承元帅,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他戴着军帽,一身戎装,看起来

旅行的手語 2025-04-11 03:17:35

这是70年代末,刘伯承元帅,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他戴着军帽,一身戎装,看起来仍然非常精神。

这是70年代末,刘伯承元帅的一张罕见留影。照片中的他虽已年近八旬,却依然戴着军帽,一身戎装,腰板挺直,目光如炬,看起来仍然精神矍铄。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元帅,为何能在晚年仍保持军人本色?又为何被誉为"军神"和"当代孙武"?答案或许要从几十年前说起。 那是在1923年的四川。当时还是川军将领的刘伯承正指挥第二混战旅在龙泉驿坚守阵地。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猛攻,他坚守四昼夜不退,最终保住了成都城不落敌手。这一战,"川中名将"的美誉开始在军中传播。 其实早在青年时代,刘伯承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1912年,他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后,床头总放着《孙子》《吴子》《司马兵法》和《百战奇略》等古代兵书。同学笑问他是否想当将军,他只是笑答:"要学就学好嘛。"这份对军事的执着和热爱,伴随了他一生。 1927年,刘伯承参加了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同年底,他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这所被誉为"苏联将军的摇篮"的学府,为他的军事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0年回国后,刘伯承很快成为红军的重要将领。1932年10月,他开始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刘伯承任红军先遣司令,率部为全军开路,战功卓著。他灵活运用军事理论,带领红军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攻坚克难。 1937年9月6日,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上空乌云滚滚,大雨倾盆。刘伯承冒雨踏上临时搭建的阅兵台,向全体将士宣布:"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了!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他亲自摘下红军八角帽,戴上缀着国民党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面对战士们的不解与伤感,刘伯承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咱是西瓜政策,外边是绿的,里边是红的。"这一形象说法,让战士们心中豁然开朗。 刘伯承元帅的军事智慧,不仅体现在战场指挥上,更在于他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实际的作战方法。1943年,面对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刘伯承敏锐地把握战局变化,提出了"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这一方针主张化整为零,渗入敌人后方,领导群众打击敌人。毛泽东对此给予高度赞扬,很快将其推广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指导方针。 这种战法经过不断改进,在解放战争中演变成更为成熟的"猛虎掏心"战法。1947年,刘伯承与邓小平率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黄河边一举推进到长江边,完成了战略突击队的使命。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刘伯承指挥部队灵活机动,避实就虚,巧妙地在国民党防线上撕开口子,深入敌后,使得刘邓大军不仅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还成功地将国民党军队牵制在重要城市,为其他野战军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伯承军事思想的一大特点,是善于将复杂的战术概念形象化。他创造的"麻雀战法"、"黄蜂战法"、"重叠待伏"等术语,浅显易懂又极富实战意义。"重叠待伏"本是中国古代战争中最忌讳的战法,刘伯承却能巧妙运用,使其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一战法后来被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赞誉为"战史上的奇迹",并被多国军事教科书收录。 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仍然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担任军事学院院长期间,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令人惊叹的是,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时,年过七旬的刘帅仍然关注战局,查阅地图,听取汇报,并提出了"斩头断尾剖肚子"的打法。正是按照这一战法,中国军队在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胜利。事后,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坦诚地表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就是按刘帅指示的打法打的,是刘帅指挥的。" 从"西瓜政策"到"敌进我进",从"猛虎掏心"到"斩头断尾剖肚子",刘伯承元帅的军事思想始终根植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战争实践。他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传统兵法相结合,又融入自己的战场经验,创造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战法战术。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在追悼会上,徐向前元帅的两句悼诗道出了人民的共同心声:"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

0 阅读:152

猜你喜欢

旅行的手語

旅行的手語

爱生活 爱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