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热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们发现一个现象,越是底层大众,越是勤劳奋斗,越是作风正派,越是思想干净,越是知道感恩,越是能够换位思考的人,就越是深切的缅怀和想念毛主席他老人家。 毛泽东于1949年12月出访苏联。 他早在1948年就有意前往苏联,但由于国内正在进行的解放战争,这一计划未能成行。 1949年中共中央指派刘少奇前往苏联进行秘密访问。 刘少奇的访问成效显著。 苏联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当时面对的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1949年,苏联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毛泽东加紧了访苏的准备。 12月,毛泽东乘专列启程前往莫斯科。 此行的目的是讨论两国之间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解决与旧中国政府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 毛泽东还希望借此机会与斯大林讨论中苏两国的未来合作。 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并在克里姆林宫与斯大林举行了首次会谈。 两人见面时,斯大林对毛泽东的健康表现出了赞赏,并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表示祝贺。 然而,在随后的会谈中,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毛泽东在会谈中提出,保障中苏两国的和平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斯大林也表达了同样想法。 接着,毛泽东转向讨论中苏条约的修改问题,但斯大林表示,由于条约涉及的内容与二战后国际协议密切相关,他不愿意轻易更改,尤其是可能影响到雅尔塔协定。 毛泽东随后提出,苏联向中国提供三亿美元的贷款问题,斯大林很快同意。 然而,在解放台湾问题上,斯大林则有所保留,尽管他表示援助并非不可行,但援助的形式需要谨慎。 毛泽东在会谈结束后,向国内报告了与斯大林的交流情况。 此后毛泽东在斯大林七十寿辰的庆祝会上受到高规格接待,发表的祝词也获得了热烈的回应,但苏方在实质性问题上却避而不谈。 12月24日,毛泽东与斯大林进行了第二次会谈,这次会谈从夜晚11点半持续到第二天清晨,主题集中在国际共产主义问题上,但关于签订新条约的事宜,斯大林始终未提。 随着其他外国代表团陆续回国,毛泽东留在了莫斯科,但斯大林对他没有再进行任何接触。 此后,缅甸和印度等国承认了新中国,英国也有意对中国表示承认,这种外部压力推动了斯大林的态度转变。 最终,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克里姆林宫正式签署。 此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也开始强行将中国的外交政策纳入其全球战略的框架中。 苏联不仅在军事上施加压力,甚至在外交上也频频要求中国牺牲主权。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急剧增加,驻军数量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美国依旧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在此严峻的外交困境下,中国开始积极通过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来突破美苏的外交包围。 亚非拉国家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中国不仅积极支持这些国家争取民族独立,而且还大力推动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建设。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访问了13个亚非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与法国的关系得到了显著进展。 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中日民间外交也日益活跃。 196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外国驻华使节。 进入70年代,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增强。 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使得它们与美国的关系从原来的“盟主-附属”模式逐步转变为“伙伴”关系。 中国提出了“三个世界”战略,目标是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此时,中国的外交版图进一步扩展,外交机构的数量也逐年增多。 70年代中国积极融入联合国等多边外交平台。 中国逐渐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此过程中,中国不断调整和优化外交策略,推动全球反霸斗争。 参考文献:[1]傅耀祖.从毛泽东外交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J].外交学院学报,2003(4):23-28
吕布为什么天下无敌?因为吕布是三国中有记载的身高最高的名将。达到了惊人的2米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