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疼忍忍就好”“孩子中耳炎是小问题,吃点消炎药就行”——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中耳炎存在这样的认知误区。然而,这种看似常见的耳部疾病,若忽视治疗或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中耳炎究竟是不是小毛病?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它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重视起来。

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炎症性疾病,根据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中耳炎多由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导致鼓膜充血、鼓室积液,常见症状包括耳痛、耳鸣、听力下降,儿童还可能出现哭闹不止、抓耳朵、发烧等表现。慢性中耳炎则多由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演变而来,常伴随鼓膜穿孔,症状可能相对缓和,但会持续存在听力减退、耳内流脓等问题。很多人觉得 “小毛病” 无需小题大做,正是因为对这些症状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急性中耳炎若延误治疗,可能引发一系列局部并发症。鼓膜穿孔是最常见的后果之一,穿孔较小者可能自行愈合,但若穿孔较大或反复感染,会导致听力永久性损伤。更严重的是,炎症可能突破中耳的骨壁,侵入周围组织,引发乳突炎、胆脂瘤等疾病。乳突炎会导致耳后红肿、疼痛加剧,严重时形成脓肿,需要手术引流;胆脂瘤则会不断侵蚀骨质,破坏中耳结构,甚至可能引发面瘫,因为中耳与面部神经相邻,炎症压迫或损伤神经就会导致面部肌肉瘫痪。
除了局部危害,中耳炎还可能引发全身性严重并发症,这绝非 “小毛病” 所能概括。当炎症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可能导致化脓性脑膜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还可能引发脑脓肿,压迫脑组织,造成肢体偏瘫、癫痫发作等严重后遗症。对于儿童来说,中耳是听觉发育的关键部位,长期未治愈的中耳炎会导致听力障碍,进而影响语言表达和智力发育,让孩子在学习和社交中处于劣势。
很多人将中耳炎视为 “小毛病”,还与治疗误区有关。部分患者认为吃点抗生素就能痊愈,却不知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滥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反而加重病情。此外,中耳炎的治疗需要针对性处理,如清除耳内积液、修补鼓膜、治疗鼻咽喉部的原发疾病等,单纯依靠药物往往无法根治。尤其是儿童患者,由于咽鼓管较短且平直,更容易发生感染,家长若忽视症状,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预防中耳炎同样重要,这能帮助我们避免 “小毛病” 演变成大麻烦。日常生活中,要积极预防感冒,感冒后及时治疗,避免用力擤鼻涕;游泳时注意保护耳朵,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儿童喂奶时要保持正确姿势,防止乳汁呛入中耳。同时,定期进行耳部检查,一旦出现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切勿自行用药或拖延。
总之,中耳炎绝非 “小毛病”,它的危害远超我们的想象。从轻微的听力下降到严重的颅内并发症,从儿童的发育影响到成人的生活质量受损,每一种后果都值得我们警惕。摒弃认知误区,重视早期症状,遵循科学治疗,做好日常预防,才能真正远离中耳炎带来的危害,守护好我们的听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