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斩首。临刑前,他悄咪地对刽子手说:“我身上有二百两银票,一会儿你先砍我,这钱归你。”刽子手一听笑了,还有这好事,立即手起刀落,从金圣叹的耳朵中滚出两个纸团,急忙打开一看,表情却凝固了。 明末清初江南有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就是金圣叹。金圣叹本名金采,明朝覆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后来人们就以其字称呼他。生于繁华的江南水乡,金圣叹自小接受了当地浓厚的文化熏陶,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尤其以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等文学作品而名震一时。 在当时的文人圈中,金圣叹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他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对科举考试不屑一顾,这在追求功名的封建社会显得格外特立独行。金圣叹把考场变成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舞台,展示出独特的"应考哲学"。 顺治十八年,苏州地区民不聊生。吴县县令任维初为朝廷催逼钱粮,实行苛政,百姓怨声载道。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金圣叹无法坐视不管。他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抗议活动,充分利用了文学修辞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民众的不满。 金圣叹带领学生和当地士子一百多人来到文庙,在孔子牌位前痛哭流涕,高喊"孔夫子死了"。这句看似简单的口号实则蕴含深意——在封建社会,孔子代表着礼教和道德标准,而今礼崩乐坏,官吏欺压百姓,仿佛孔子所倡导的仁义道德已经消亡。 随后,金圣叹带领众人鸣钟击鼓,浩浩荡荡地向苏州府衙进发请愿,一路上聚集了上万名跟随者。当时,巡抚朱国治正在府衙祭奠顺治皇帝的灵位。朱国治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队伍,感到朝廷威严受到严重挑战,勃然大怒,当即下令镇压这场抗议活动,并逮捕了包括金圣叹在内的多名参与者。 这场后来被称为"哭庙案"的事件,最终导致金圣叹等十八名士人被判处斩立决的极刑。 金圣叹被押入大牢后,他那旷达的性情并未因囚禁而改变。据顾炎武记载,在狱中,金圣叹的儿子带着梨和莲子前来探视。面对泪流满面的亲生骨肉,金圣叹不愿让儿子过于伤心,便提议即兴对联来转移悲痛。他出了一句上联:"莲子心中苦。"这句看似简单的上联实则一语双关,既指莲子的内部确实味苦,又借"莲子"表达对儿子的怜惜之情。 儿子此时悲痛欲绝,无心对联。金圣叹见状,拿起儿子带来的梨子,自己对出了下联:"梨儿腹内酸。"同样是一语双关,梨子的果肉确实带酸,而"梨儿"则道出了父子即将永别的酸楚心情。 在与儿子告别前,金圣叹还轻声传授了一个"秘密",说是腌菜和黄豆一起食用能尝出胡桃的味道,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则有火腿滋味。 狱中的金圣叹依然滔滔不绝,向狱卒和同囚们讲述《水浒传》和《西厢记》中的精彩章节。他那生动的讲述方式和独到的评点,让枯燥的牢狱生活多了几分文学气息。 案件最终定论,金圣叹等十八名士人被押赴南京三山街处以极刑。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金圣叹既有"杀头不过清风过颈"的豁达,也有"杀头,至痛也!灭族,至惨也"的感慨。 行刑当日,刑场上围满了前来观刑的民众。就在刽子手准备行刑时,金圣叹突然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悄悄地对刽子手说:"我身上有二百两银票,一会儿你先砍我,这钱就归你。"刽子手一听此言,顿时喜出望外,心想有这等好事,立马答应了金圣叹的请求,迅速地挥刀砍下。 刀落之际,从金圣叹的耳朵中滚出了两个小纸团。刽子手见状,急忙捡起这两个纸团,心想这必定是金圣叹所说的银票。然而,当他打开纸团一看,脸上的表情顿时凝固了——纸团上并非银票,而是两个汉字: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
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施特默尔曼上将说:“军人就该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