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提议抗美援朝,但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就在毛主席孤立无援之际,陈

趣叭叭呀 2025-04-10 11:02:12

1950年,毛主席提议抗美援朝,但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就在毛主席孤立无援之际,陈毅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担任志愿军总司令,最终为何被毛主席否决?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起初只是朝鲜半岛内部的冲突,中国密切关注但没插手。可到了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瞬间崩盘。10月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奔鸭绿江而来,离中国边境最近时只有几十公里。东北的工业基地和边境城市直接暴露在美军的威胁下,当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一年,经济破败不堪,军队装备也远远落后。面对这样的局面,毛主席认定,不能坐等敌人打到家门口,必须主动出击,保家卫国。 毛主席提出抗美援朝时,党内却炸了锅。1950年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这事,反对的声音占了上风。有人觉得,新中国刚喘口气,经济还没缓过来,跟美国硬碰硬太冒险。还有人担心,万一打输了,国家刚建立的根基可能就保不住了。那天会议开了整整一天,毛主席几乎是孤军奋战,只有周恩来明确支持他。他反复强调,如果美军占领朝鲜,中国的东北就成了前线,长远看对国家安全威胁太大。可即便如此,反对派还是占多数,决策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这关键时刻,陈毅站了出来。他主动找到毛主席,表示愿意带兵去朝鲜,担任志愿军总司令。陈毅是老革命,1899年出生,1923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当过新四军军长,解放战争中指挥过华东野战军,打过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上海市市长,忙着稳定这座大城市的秩序。他请缨不是头脑一热,而是真觉得国家有难,自己得扛起来。他对毛主席的支持,也是想打破党内僵局,让抗美援朝尽快定下来。 新中国刚成立,上海是经济命脉,陈毅在那当市长,把乱糟糟的局面收拾得井井有条。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全靠他坐镇。如果他去了朝鲜,上海这边谁能顶上?毛主席心里清楚,后方稳不住,前线打得再好也没用,陈毅在上海的作用不比上前线小。 陈毅打过仗不假,但他的强项是搞政工和游击战,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不算多。抗美援朝不是小打小闹,要面对几十万美军,还要打大规模的正规战。毛主席得找个在这方面更拿手的人,陈毅在这点上确实差点意思。 毛主席心里早有人选——彭德怀。彭德怀是老资格将领,平型关大捷打过日军,解放战争中带西北野战军解放了大西北,军事能力没得说。他性格硬朗,政治上靠得住,正好适合带兵打硬仗。毛主席一对比,觉得彭德怀比陈毅更适合担这副重担。 所以,毛主席权衡再三,谢绝了陈毅的好意,把目光转向了彭德怀。 彭德怀接到命令时,正在西北忙着剿匪和搞建设。10月8日,他被紧急召到北京,毛主席直截了当问他愿不愿意去朝鲜。彭德怀一口答应,没半点犹豫。他1898年出生,1928年入党,参加过平江起义,之后跟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合,算是党内军内的老骨干。他的资历和战绩摆在那,毛主席对他信任有加。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带着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的征程。在朝鲜战场上,他带着装备落后的志愿军,跟美军硬碰硬打了五次战役。仗打得苦,牺牲也大,但硬是把美军挡在了三八线以北。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了,中国用巨大的代价换来了安全和尊严。彭德怀回国时,毛主席亲自接他,志愿军的胜利也证明了毛主席选人的眼光。 毛主席否决陈毅,不是不信任他,而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陈毅留在上海,稳住了经济和后方,为前线提供了保障。彭德怀上了前线,带着志愿军打出了国威。这场战争不光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毛主席顶着压力拍板出兵,又在选人上精打细算,才有了后来的胜利。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