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人到晚年,到底是什么最容易拖垮我们的身体?83 岁的香港才子蔡澜,就给出了让人醍醐灌顶的答案:“人到晚年,躺在床上才想明白,拖垮身体最快的方式,并不是抽烟和喝酒,而是这 2 个坏习惯,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蔡澜,这位被称作 “食神”,又与金庸、黄霑、倪匡并称为 “香港四大才子” 的传奇人物,如今四大才子中仅他一人在世。很多人都觉得蔡澜活得 “通透”,他在社交平台开设的问答专栏,不废话、不矫情,迅速走红网络。 日前,83 岁的蔡澜接受媒体专访时说,自从妻子去世后,他搬进了海景房,身边有八个人照料他的日常生活,从早上的护理到生活佣人,再到司机一应俱全。 他还将所有的收藏进行了 “断舍离”,藏书、字画、古董家具都送给了别人,唯独留下了存了几十年的普洱茶,每天慢慢品。 蔡澜分享自己现在的生活,随时睡觉,随时起床,一起床就喝茶、打游戏,过得十分简单。要是有人非要规定他怎么生活,他就会骂人,甚至把人赶出去,他说:“到这个地步,你还来管我?” 有人说,蔡澜展示了自我养老的最高境界。这世上比他有钱的老头多的是,可抱着财富和遗憾抑郁而终的也大有人在。蔡澜不一样,他年轻时就以享乐主义闻名,现在更是把这种逍遥的人生哲学贯彻到了晚年。他觉得,活一天过一天,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留,谁都不知道,“有什么好担忧的?瞻前顾后,不敢吃好东西,也不敢出门旅行,那多亏啊?” 蔡澜的文章,充满了游目骋怀、乐活人生的态度。养生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抽烟喝酒不运动,是他现在的人生信条。对于人生下半场,晚年的蔡澜也有很多独特的看法。 在谈及晚年活法时,蔡澜在其《活过》中就语出惊人:“人到晚年,躺在床上才想明白,拖垮身体最快的方式,并不是抽烟和喝酒,而是这 2 个坏习惯,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社交封闭。很多人觉得老人就该安安静静待在家里,可作家李尚龙说过:“废掉一个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在家无所事事地待上一年。” 有些老人步入晚年后,就喜欢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愿出门,封闭内心,不与人交流,家成了困住自己的牢笼。但其实,出去走走,和三五知己品茶谈心,聊聊未来、忆忆往昔,才能为生命积攒能量。生命需要滋养,能量需要流动,人长期处于逼仄环境,身心会受禁锢。不过也有人觉得老人就该享受安静,可蔡澜这种爱社交、爱热闹的生活方式,却让他身心愉悦。如果你最近精神不振、缺乏动力,不妨出门走走,或许能收获好心情。 第二个坏习惯是过度节俭,不懂得享受生活。老一辈人习惯能省则省,觉得生活中少花一分就是多积一分。但当这种观念走向极端,变成 “自找苦吃” 时,就出问题了。心理学上有个 “损失厌恶” 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提出,意思是人们更害怕失去,而非期待获得。放在老一辈身上很合适,有的老人觉得钱不能乱花,这没错,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分节俭,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吃不好、穿不暖,生病也舍不得去医院,这不是折腾自己吗?但也有人觉得节俭是美德,可蔡澜坚信人生最大乐趣在于品味和享受,一个不懂得享受美食的人,无法领略生活美好。他游历世界各地,品尝特色菜肴,领略异国风味,这些美食滋养了他的身心。 为了让更多人领悟生活的精髓,84 岁的蔡澜写下首部自传《活过》,告诉你他的人生模样和通透人生的智慧。 《活过》是蔡澜经历八十多个春秋后,回望往昔、感悟人生的心血之作。作为自传体文学,它承载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回忆。蔡澜在书中说:“人老了,就爱怀旧,还是多写一点旧事吧。” 这句话引入了本书核心思想 —— 回忆与分享。通过书中片段,读者能窥见蔡澜的成长轨迹,领悟他的人生哲学。 在细腻叙述中,蔡澜反思身边的人与事,从人生、金钱、事业到人际关系都有深入探讨。他时而幽默,时而深刻,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有人觉得自传只是个人经历,没什么价值,但读过《活过》后会发现,蔡澜的经历能给人很多思考。 在阅读完《活过》后,我对蔡澜的生活态度有了深刻思考。他的豁达乐观舒缓了我沉重的心情,面对生活磨难挫折时,他的智慧之言让我振奋。“生活就是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这是蔡澜教给我的人生哲理。在他笔下,我们看到了从容洒脱,也明白了珍惜每一刻的意义。 《活过》不仅是蔡澜对自己人生的回顾,更是蕴含深厚人生智慧与哲理的佳作。借助这些文字,蔡澜让我们明白如何在复杂社会中保持自我、保持乐观。这本书适合各年龄层读者,尤其是处于人生变化中的人。
这本书适合各年龄层读者,尤其是处于人生变化中的人
董霞来说事
2025-04-10 09:49:50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