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东方夜莺”朱逢博和施鸿鄂结婚,两人相识只有6天,然而,2008年一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10 08:59:13

1967年,“东方夜莺”朱逢博和施鸿鄂结婚,两人相识只有6天,然而,2008年一场“劫难”却摧毁了幸福,朱逢博拒葬遗体,和丈夫骨灰相伴14年。 1937年,朱逢博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师,在那个年代,能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称得上是知识分子。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年幼的朱逢博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常常坐在父亲的画板旁,看着父亲一笔一画地绘制建筑图纸。 在那个年代,林徽因的传奇故事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广为流传。这位才女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造诣,更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多个重要建筑。 朱逢博将林徽因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立志成为一名像她一样优秀的建筑师。 高中毕业后,朱逢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专业。 在同济大学六年的学习生涯中,朱逢博的设计作品常常得到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在班级里也是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 到了1960年,即将毕业的朱逢博被分配到一个建筑工地实习。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歌剧院来工地进行慰问演出,在演出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朱逢博因为输了游戏而被要求登台献唱。 这一开口,不仅惊艳了在场的所有人,更让歌剧院的领导眼前一亮。朱逢博清亮的嗓音,优美的声线,以及与生俱来的艺术感染力,让专业人士都为之倾倒。 上海歌剧院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将这位年轻的建筑系学生调入歌剧院。 在组织的安排下,朱逢博正式加入了上海歌剧院。虽然她在声乐方面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凭借着对艺术的敏锐感知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演唱技巧。 在上海歌剧院,一位名叫施鸿鄂的男歌手正受到众多年轻演员的追捧。这位年仅28岁就在芬兰获得古典音乐金奖的歌唱家,不仅有着精湛的演唱技巧,更拥有丰富的海外学习经验。 每天,施鸿鄂的排练室门口都会聚集很多人,有些是来学习的,有些则是来一睹这位才子风采的。朱逢博也曾多次来到排练室,但看到人群就转身离开了。 终于有一天,朱逢博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那天施鸿鄂的排练室门口难得清静,她走上前请教演唱技巧。 初次见面时,施鸿鄂对这位年轻的女歌手并不怎么热情。当朱逢博按照他的要求演唱了一段后,他只是简单地摇了摇头就要离开。 这时,朱逢博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举动。她直接表示自己擅长民族唱法,虽然不会美声,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朱逢博的坦率和自信让施鸿鄂产生了兴趣。在他的要求下,朱逢博连续演唱了三首歌,每一首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就这样,施鸿鄂答应指导朱逢博学习美声唱法。从那天起,两人开始了朝夕相处的教学生活。 1967年的一个夜晚,施鸿鄂收到了一封署名为"朱"的信。信中约他在排练厅楼梯口相见,时间是晚上11点。 在昏暗的楼梯口,朱逢博穿着一袭长裙等候。不同于平日里的开朗直率,她的手中紧握着一条手帕。 就在施鸿鄂还在斟酌用词的时候,朱逢博开口说话了。她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图:"我决定要在八月一号和你结婚。" 施鸿鄂用一个温暖的拥抱回应了这个勇敢的姑娘。 从那天起到结婚,整整用了六天时间。这场婚礼非常简单,在歌剧院借来的一间小屋里举行。 他们的新房里只有两张从旧货市场买来的钢丝床,一架四百块钱的钢琴,外加几把椅子和两个箱子。没有繁复的仪式,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是和歌剧院的同事们一起吃了一顿便饭。 婚后,朱逢博在丈夫的指导下,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演唱风格。她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在艺术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前人未有的新路。 在事业的黄金时期,朱逢博和施鸿鄂这对艺术伉俪频频同台演出。他们的表演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更流露出夫妻间的默契与情深。 在朱逢博的演艺生涯中,《白毛女》中的喜儿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独创的演唱风格让这个经典角色有了新的诠释,一首《喜儿哭爹》感动了无数观众。 随着艺术造诣的不断提升,朱逢博获得了"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她演唱的《弯弯的月亮》《金梭银梭》《红杉树》等歌曲,都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经典之作。 施鸿鄂始终是朱逢博最坚实的后盾。在艺术的道路上,两人互相扶持,共同进步,被外界称为"神仙眷侣"。 然而,进入老年后,施鸿鄂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即便如此,两人依然保持着恩爱的生活状态。 2008年,噩耗突然降临。施鸿鄂因心脏病发作永远离开了人世。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朱逢博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面对丈夫的离去,朱逢博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寄托思念。她坚持将丈夫的骨灰留在家中,放在他们曾经共同生活的床铺上。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整整十四年。在这期间,朱逢博始终不愿意将丈夫的骨灰下葬。 到了85岁高龄,在儿女们的反复劝说下,朱逢博终于同意搬去和他们一起居住。新的生活环境和家人的关爱,让她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然而,朱逢博依然时常回到老房子。  

0 阅读:61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