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位美国女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喃喃地用带有南方口味中国话说到:“送我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09 19:46:12

1973年,一位美国女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喃喃地用带有南方口味中国话说到:“送我回我的老家,我的老家在镇江、镇江……” 赛珍珠1892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几个月大就跟着传教士父母到了中国,落脚江苏镇江。那时候的她,算是半个镇江人。小时候,她跑在镇江的小巷子里,耳朵里塞满了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嘴里嚼着路边摊的糖人。家里有个保姆叫王妈,教她讲中国话,带着浓浓的镇江口音。她还上过当地的私塾,学《三字经》、写毛笔字,手腕酸得不行,但硬着头皮练。后来进了崇实女子中学,接触更多中国文化。父亲是个严肃的家伙,常给她讲《诗经》,她一边听一边记。这些年,镇江成了她心里抹不掉的印记,中文也说得溜得不行,软糯的南方腔调一辈子没改。 长大后,赛珍珠把对中国的感情全写进了书里。她1931年在美国出了《大地》,讲的是中国农民的苦日子和真性情。那本书火得不得了,21个月霸占美国畅销书榜第一,1932年拿了普利策文学奖。1938年,她又成了第一个捧回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人,也是唯一一个同时拿这俩大奖的作家。《大地》不光是本好书,还让西方人第一次正眼瞧中国农村的生活。她写得真,写得深,连中国人都觉得像那么回事儿。她的笔,把中国农民的日子端到了洋人面前,硬是让不少人对中国多了几分好奇和尊重。 赛珍珠不只是个作家,还是个文化使者。她用书搭起了一座桥,把中国的模样清清楚楚地摆到西方人眼前。那时候,外国人对中国啥都不懂,她就用《大地》告诉他们,中国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故事。她在美国讲中国,写中国,把中国文化往外推。她不光写书,还办过杂志,组织过活动,想让中西方多聊聊、多了解。她心里明白,文化这东西,得互相瞧得起,才能走得近。她的努力,实打实地让不少人对中国的偏见少了点,理解多了点。 赛珍珠对中国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她在镇江长大,那里的水土养出了她对这片土地的爱。她成年后回了美国,可心里老惦记着中国。她家里的摆设,总留着中国味儿,书桌上摆着毛笔,墙上挂着字画。她写书的时候,脑子里全是镇江的影子。她不止一次说,中国是她的第二个家。她还干了不少实事,比如在美国收养中国孤儿,帮着中国抗战捐款。她用行动告诉大家,她不是说着玩儿的,她真把中国当回事儿。 可惜,赛珍珠想回中国的心愿一直没实现。她多次申请回镇江看看,可那时候中美关系紧张,签证老批不下来。1972年,尼克松访华,她眼巴巴地看着新闻,心想这回总有机会了吧。她写了信,想跟着记者团回去,可医生说她身体不行,扛不住长途奔波。她只能作罢,心里那股子遗憾,堵得慌。她在美国的家里,翻出件旧旗袍,摸着那布料,眼睛湿了。她知道,这辈子怕是回不下了。 1973年,赛珍珠在加州去世。那天早上,她躺在床上,气息越来越弱。家里人围着她,眼看着她睁开眼,用镇江味儿的中文说了最后一句话。她想回镇江,想回那个她长大的地方。她走的时候,留了个遗愿:穿上中国旗袍火化,墓碑上就写“赛珍珠”三个字。她女儿照办了,挑了件她生前喜欢的旗袍,火化后把骨灰埋在了一片小树林里。墓碑立得简单,石头没啥花样,就刻了她的名字。她的心愿虽没实现,可她的感情全留在了那三个字里。

0 阅读:56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