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根据小说《英烈传》当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徐达率领的朱元璋的起义军,已经与张士诚展开了最后的生死较量。 只是,有一件事,估计张士诚没有想到,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张虬和另一员大将吕珍被徐达和常遇春活捉了。 可是,常遇春对于这两个投降者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张士诚的儿子张虬投降了常遇春,会有什么结果呢?徐达又是什么态度呢? 因为,张士诚的儿子张虬成为投降者之后,也想像吕珍那样,希望能为朱元璋效力。但是,常遇春却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利用张虬那尴尬的身份,只言片语便逼死了张虬这个投降者。对此,在书中第五十四回《俞通海削平太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张虬说:“元帅勿疑,自当尽力图报!”遇春回说:“假如着将军去攻姑苏,岂有子弑父之理。吾岂不爱将军雄杰,但天理人情上,难以相款。”张虬听罢,对天叹息了数声,便说:“吾听常将军之言,反为不忠不孝之人矣,有何面目再生人世乎!”登时自刎而死。 在上面这段描写当中,张虬已经明确表示,要洗心革面,要帮助朱元璋。但是常遇春却以子不攻父为由,委婉的拒绝了张虬的投降意图。而这一番拒绝,也成功的让张虬以自刎告终,这就是张士诚的儿子张虬投降常遇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一般而言,在作战当中,是允许敌人投降的,而常遇春的这种做法,无疑是擅自做主逼死投降者,一旦传出去,对于朱元璋那是大大的不利的。 只是,当常遇春将这个事情的处置经过以及结果告知徐达的时候,徐达又是如何表态的呢?很显然,徐达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支持!对此,同样是在第五十二回当中,关于徐达对这件事的态度,也有一段很清晰的描写: 徐达说道:“将军处分极是。至如先令六万降军,散回金陵,使张虬进退无路,更是高见!” 看到没,正是这句话,点出了整件事的重点。明明是常遇春擅自做主,逼死了投降者张虬,徐达不但没斥责常遇春,反而却表示处分极是,也就是支持常遇春的这种做法。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就在徐达的这番话里。 也就是说,对于张虬是不是投降者都无所谓,反正他是张士诚的儿子,就不能让他活着。另外,更加重点的是,张虬投降时所带领的那六万降军,现在都归朱元璋方面所有了,那可是张士诚手下目前最具战斗力的将士,这些人的投降,对于朱元璋才是大大有利的。 所以最终,张虬也只能在地下,感叹当初自己不该投降了吧!
一天,慈禧太后从鱼肉里吃出了刺,她对着李莲英说道:今日脱刺的宫女统统仗责40,不
【38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