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张震的悼词:“善于组织实施大兵团作战”而且比粟裕的“组织”多出两个字:“实施

晨曦微尘 2025-04-09 15:49:28

上将张震的悼词:“善于组织实施大兵团作战”而且比粟裕的“组织”多出两个字:“实施”! 1934年,红军自于都出发,开始长征。 张震当时在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任作战参谋。 第十团与其他部队联合,成功突破了敌军的封锁线。 此后,部队向湘江方向进军。 11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试图围歼红军。 第四师第十团作为先锋部队,执行了多次关键任务。 尤其是在光华铺,张震带领第三营坚守阵地。 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虽然伤亡惨重,张震的部队与其他红军部队成功完成了掩护任务。 湘江战役后,张震继续参与长征,越过雪山草地。 1938年,张震参与了抗日战争的行动,在河南豫东的窦楼战斗中,他带领部队击败了日军。 此战中,他受伤右腿,但依然指挥战斗。 1947年,为了响应中央的指示,华东野战军展开了兵分三路的作战计划。 然而,部分部队遭遇了重大损失,特别是一纵和四纵在鲁南的行动。 在此情况下,南麻临朐战役成为了一次重要挫败。 张震在这时撰写了《改变我们的战术与指挥商榷——从打子母堡说起》一文。 他在文章中指出,敌人的战术有了明显进步,而我军的部分战术思维却停滞不前。 这一发现让粟裕对张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考虑将他引入自己的团队。 此时,粟裕已经意识到,战术的成功需要强有力的参谋团队。 粟裕之前的得力助手刘先胜,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但由于性格上的急躁,有时与上级发生矛盾。 1948年,粟裕果断地将张震调任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参谋长。 这一职务的任命在当时可谓破格提拔。 淮海战役关键转折发生在战役的第二阶段。 最初,粟裕设计的战役计划主要是打击敌人增援部队,目标是通过攻占两淮地区、收复高邮和宝应来诱敌出击。 然而,毛主席提出先打击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再向两淮进军。 淮海战役正式拉开序幕,粟裕紧接着展开了对敌方黄百韬兵团的追击。 在与张震的交流中,两人达成了一致,将敌人的主力集结在徐州一带,力求在此地将敌军歼灭。 张震回忆称,双方的交流延续了一夜,还涵盖了敌人可能采取的两种战略:一是以现有力量继续在江北与我军抗衡,二是放弃江北的阵地,撤向长江防线。 粟裕和张震一致认为,应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种策略,集中力量歼灭黄百韬兵团后,继续向徐州推进。 粟裕和张震联合上报了名为“齐辰电”的报告,向中央军委汇报了他们的作战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决策并没有事先与陈毅、陈士榘等领导沟通。 毛主席在收到报告后,简单而直接地回复了粟裕和张震。 1949年,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张震被任命为参谋长。 粟裕的身体逐渐不适,长期无法履行岗位职责。 此外,张震在1949年将阔别11年的母亲吴氏接到了身边。 吴氏并非亲生母亲,而是张震的养母。 张震养父是工匠,养母吴氏勤俭持家,生活并不富裕,但养母对他非常溺爱。 母亲不仅送他上学,还为他安排了童养媳。 张震少年时期,家境并不宽裕,养父年老体弱,而他主动挑起家庭责任。 革命爆发,张震参军投身革命,八年间他与家人断了联系。 在这段时间里,养父去世,童养媳改嫁,而母亲由于年老多病,孤单一人。 张震回家后,照顾母亲,解除与妻子的婚约。 直到1949年,张震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老首长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已经沦为乞丐的母亲。 张震带她到南京,并为她安排休养。 然而,由于张震工作繁忙,母亲独自在家,最终,张震决定尊重母亲的意愿,将她送回老家,由亲戚照料,自己每月寄钱寄物。 1951年,粟裕从苏联归国,调任总参谋长,他也将张震从华东军区调至总参,担任作战部部长,两人再次携手合作。 1970年代,张震在回忆往事时表示,如果没有粟裕的支持,自己不可能取得如此的成就。 1981年,粟裕因病住院,张震特地前去探望这位老首长。 尽管粟裕因身体原因显得有些疲惫,但他依旧关心着张震的工作,责备他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抽空来看望自己。 张震只是笑着回应

0 阅读:109
晨曦微尘

晨曦微尘

晨曦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