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房间里充满了用过的卫生纸,她在遗嘱中却写明:“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 1995年深秋的一天,洛杉矶一间普通公寓里,房东因为连续多日无法联系到租客张爱玲,不得不破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令人心痛的一幕:这位曾经名震华语文坛的大作家,孤独地躺在床上,已经去世多日。房间里散落着用过的卫生纸,一切都诉说着生命最后时刻的凄凉。在她的桌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一份遗嘱,其中写道:"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立即火化,不要举行任何告别仪式,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 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作家,其实出身显赫。她的祖母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祖父张佩纶也是满清名臣。父亲张志沂虽是名门之后,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整日沉迷于鸦片、赌博。母亲黄素琼出身于广西盐官之家,容貌秀丽,深受西方新潮思想影响。这对表面登对的才子佳人,却因为三观的巨大差异,最终分道扬镳。 张爱玲年幼时,亲眼目睹了父母关系的分崩离析。母亲以陪小姑子留学为由出走他乡,后来更是坚决提出离婚。年幼的张爱玲和弟弟被迫留在父亲身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父亲不仅对子女漠不关心,还因为对前妻的怨恨而迁怒于他们。 在其童年日记中曾写道:"我渴望有人能理解我的心,但这个家里似乎没有人在意。"这份幼年的日记,真实记录了她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很快,父亲又娶了一位性情恶劣的继母,她经常辱骂、殴打张爱玲姐弟。有一次,张爱玲因避难几日未归,继母不但不问安危,反而当场掌掴她。这一巴掌,不仅打在她的脸上,更打碎了她对这个家最后的期待。 为了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环境,少女张爱玲萌生了去英国留学的想法。然而父亲因为对母亲当年离家的怨恨,坚决反对她出国,甚至将她关禁闭。幸好在家中佣人的帮助下,她终于逃离了这个如同牢笼的家。这一走,便是父女永别,从此再无往来。 投奔母亲后的生活也并不如意。母亲靠变卖古董度日,对张爱玲的求学开支颇有微词。即便张爱玲通过写作赚取稿费,想要报答母亲的付出,却遭到了误解。这段经历,成为了她一生难以愈合的伤痕。 这些童年的阴影,深深影响了张爱玲的一生。她曾在作品中写道:"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或许,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她晚年那份刻意远离人世的决绝。 漂泊异国的生活并不轻松。来到美国后的张爱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写作困境。她的文字风格独特,充满东方韵味,却难以被美国读者理解和接受。频繁的退稿让她不得不在一家文艺救助机构谋得一份工作,勉强维持生计。 1956年,她与美国作家赖雅结婚。这位比她大三十岁的丈夫虽然在文坛上并不出名,却给了她短暂的温暖。然而好景不长,婚后不到半年,赖雅就因中风卧床不起。接下来的十一年里,张爱玲一边照顾病重的丈夫,一边艰难创作。有时连下一顿饭在哪里、晚上住在何处都成了问题。最终,她不得不变卖母亲留下的古董,才得以渡过这段困苦时期。 1967年,赖雅去世后,张爱玲的生活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她开始刻意远离人群,拒绝一切社交活动。整日整夜开着电灯和电视,仿佛只有这些声光能给她一些慰藉。更让人揪心的是,她患上了严重的跳蚤幻想症,总觉得身上爬满了跳蚤。 这种病症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她频繁更换住所,据统计光是搬家就超过180次,平均一周就要搬一次。许多珍贵的手稿也在这些匆忙的搬迁中遗失。为了防止跳蚤藏匿,她甚至将头发剃光,不得不戴假发出门。然而讽刺的是,她居住的都是高级公寓,根本不可能有跳蚤的滋扰。 到了90年代,张爱玲的经济状况其实已经好转。她的作品在香港等地重新出版,版税收入颇丰。但老年痴呆症的困扰让她愈发拒绝外界的帮助,始终保持着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她去世时留下了28000美元的存款,折合人民币超过200万,这笔不菲的遗产最终都留给了挚友宋淇先生。 生命的最后时光,张爱玲选择了完全的封闭。她像是早已预见到自己的结局,在遗嘱中写明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要求立即火化,连告别仪式都不必举行。当房东发现她时,她已经静静地离开人世一周之久。这位曾经惊艳了时光的才女,最终以如此孤寂的方式告别了人间。
知道他是谁的,历史肯定学得好!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