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两次拒绝毛泽东,拒绝时两人当时的身份地位天差地别。第1次是毛泽东在北大求学期间,曾多次尝试旁听胡适的课程,并对其哲学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旁听胡适课程时毛泽东向胡适提问,胡适拒绝了回答。1948年,胡适再次拒绝了毛泽东的邀请,不愿意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一职。 1917年,胡适从美国留学归来,带着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学位,被北京大学聘为文科教授。他与陈独秀合作主编《新青年》杂志,在学术界声名鹊起。作为新锐学者,胡适享受着二百八十元的高额月薪,住在四合院里,生活优渥,是名副其实的学术精英。 相比之下,1918年初到北京的毛泽东则显得十分寒酸。通过湖南老乡、时任北大伦理学教授的杨昌济和李大钊的推荐,毛泽东才得以在北大图书馆谋得一份书记员的职位,月薪仅有八元。他住在集体宿舍中,生活十分清贫,甚至要兼职抄写文件来贴补家用。 在北大工作期间,毛泽东利用业余时间旁听了不少课程,其中他对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尤为感兴趣。每次上课,他都会早早地占好位置,认真聆听,详细记录。有时候,一堂课下来,他能抄满好几页笔记。课后,他还会和其他旁听的同学一起讨论课程内容,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 一天,胡适按照惯例在讲完课后开放提问环节。毛泽东站起来,提出了一个颇具深度的问题:"请问新文化运动是打倒孔子本原的思想呢,还是要打倒孔家店代表的符号意义?" 胡适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问道:"提问题的是下面哪一个?"当得知毛泽东是图书馆的书记员、旁听生后,胡适竟然轻蔑地说:"你不是本校注册学生,没资格让我回答这个问题吧。"说完,他就离开了讲堂。 这次公开的拒绝,成为两人关系中的一个转折点。胡适的傲慢态度让毛泽东感到失望,也让他意识到,在知识界的某些人眼中,阶级的藩篱依然森严。 1921年后,毛泽东与胡适的人生道路开始明显分化。毛泽东在离开北大返回湖南后,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积极投身革命实践。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文献,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革命理论。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毛泽东成为最早的党员之一。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明确表达了他对各种"主义"的警惕。 1945年4月,随着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国共两党都在为战后的政治格局做准备。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指示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董必武与胡适进行长谈,希望能争取这位有影响力的文化人士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同年7月1日,毛泽东还以学生的身份通过傅斯年向远在美国的胡适问好,表现出对这位旧日良师的尊重。这一问候被刊登在重庆的报纸上,引起了胡适的注意。 8月24日,他从纽约发电报给毛泽东,建议中共放弃武力斗争,转而建立一个不依靠武装的政党。他在电报中引用了美国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的例子,认为通过和平选举取得政权才是正途。他告诫毛泽东不要因小不忍而自取灭亡,言辞恳切却也显示出他对革命道路的根本性误解。 蒋介石制定了"抢救大陆学人计划",意图将包括胡适在内的知名学者转移到台湾。1948年1月13日,蒋介石派专员飞往北平劝说胡适南下,但胡适以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拒绝。第二天,蒋介石连发两封电报,并派专机前往北平,表明形势紧急。 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向胡适伸出了橄榄枝。11月29日,平津战役打响的同一天,毛泽东表示只要胡适留下来,就让他担任北平图书馆馆长。这一提议显示了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旧师的情谊。 然而,胡适最终选择了离开。1948年12月15日,他永远地告别了北平和北大。离别前,胡适与多位北大同仁进行了告别。这些同事中,有选择留下的,也有决定离开的。他们互相拥抱,互道珍重,眼中含着泪水。 离开大陆后,胡适先到台湾,后赴美国。虽然他支持蒋介石政权,但并不完全认同其专制统治方式。他往来于台湾和美国之间,发表演说,继续宣扬他的自由主义理念,同时也不乏对新中国的批评。1962年,胡适在台北病逝,享年71岁。 而毛泽东则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政权,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针对胡适的思想影响,从1951年到1957年,毛泽东发起了清算胡适思想流毒的运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毛泽东对胡适完全否定。1956年,他在怀仁堂宴请知识分子代表时,公开表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有功劳,不能一笔抹煞,并预言到21世纪应当为他恢复名誉。 同年9月,毛泽东还委托旅居南洋的作家曹聚仁给胡适写信,邀请他回大陆看看。这再次表明,即使在思想对立的情况下,毛泽东依然尊重胡适的学术成就,希望能够求同存异。 尽管两人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最终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上,但他们各自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胡适两次拒绝毛泽东,拒绝时两人当时的身份地位天差地别。第1次是毛泽东在北大求学期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09 14:45:44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