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两个瘦得皮包骨头的人来到司令部,张口就要见刘伯承,没想到,刘伯承刚出来,他们差点倒下去…… 1937年初的中国西北,局势紧张如弦。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一带遭遇强敌围困,战况日益艰难。部队弹尽粮绝,伤员众多,随时面临覆灭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西路军指挥部不得不做出艰难决定。 徐向前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派人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西路军的真实情况,争取援助。这项任务极其危险,需要穿越敌占区、翻越高山、跨过沙漠,行程数千里。选择谁去执行这项任务?徐向前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警卫排长肖永银以及陈明义。 肖永银当时只有二十岁出头,但已在军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徐向前亲自写下一封信,将西路军的情况和请求援助的内容详细记录,然后郑重地交给了肖永银和陈明义。 肖永银出生于1917年湖北省黄安县一个贫苦农家。十三岁那年,骨瘦如柴的他参加了红军,从此踏上革命道路。在长征途中,他曾身负重伤,在担架上躺了三天三夜,在许世友的关怀下才幸运地活了下来。 接受任务后,为减小目标,徐向前决定与陈昌浩分头行动,让肖永银和陈明义带着信件走另一条路线。没了首长的庇护,两人的处境更加危险。为了避免引起敌人注意,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假扮成乞丐。 千里跋涉,历经千辛万苦,1937年7月中旬,肖永银和陈明义终于抵达了援西军司令部所在地。此时的他们已是衣衫褴褛,形容枯槁,头发蓬乱地耷拉在肩上,活脱脱一对野人。 然而,当他们来到司令部大门前,立刻被警卫拦下。两个形似乞丐的人突然出现,要求见司令员刘伯承,这自然引起了警卫的高度警惕。 "我们必须见到刘司令,有重要情报!"肖永银坚持道。 警卫冷笑:"就你们这样子,还要见首长?" 危急时刻,肖永银想起了徐向前给他的一个小信物,急忙拿出来:"这是徐总指挥的信物,请立即通报!" 警卫看到信物,态度才有所缓和,但仍将他们控制起来,派人去请示。不久,刘伯承亲自出来见他们。 就在刘伯承出现的那一刻,两个千里迢迢寻找组织的战士激动得几乎站立不稳。他们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疲惫不堪,看到刘伯承的那一刻,差点就这样倒下去。 "喝点水,吃点东西再说。"刘伯承的声音低沉而温和。 肖永银颤抖着手,勉强抬起头,从破旧不堪的毡帽里取出一封信,那是他们用生命保护的珍贵信件。信封上有明显的汗渍和血迹,但封口完好无损。肖永银将信恭敬地双手递上,表示这是徐总指挥交代他们必须亲自交到党中央手中的紧急信函。 刘伯承接过信件,眼中含着泪水。他了解到肖永银和陈明义这一路的艰险历程——翻山越岭,伪装成乞丐,历经数月跋涉,终于将这封信安全送达。 会面之后,肖永银被任命为129师385旅14团的营长,正式开始了跟随刘伯承作战的岁月。刘伯承很快发现肖永银是个难得的战场人才,便亲自对他进行指导培养。 在战斗间隙,刘伯承经常与肖永银坐在简陋的营帐中,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作战图,讲解战术要点。有时两人争论激烈,但每次都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肖永银如饥似渴地学习,刘伯承则欣赏他的聪颖与胆识。 1938年冬季,肖永银在大杨庄一役中展现了非凡的胆略。他带领12名突击队员,夜袭日军营地,夺取了一门珍贵的山炮。当这门山炮被拖回师部时,刘伯承惊喜万分,亲自在炮上题字,下令全师通报表扬。刘伯承对参谋长说,肖永银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宝"啊。这次行动让肖永银在部队中声名鹊起。 到了1947年解放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形势危急。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在后追击,距离仅25公里。肖永银的十八旅负责掩护大军渡河。刘伯承和邓小平亲自来到前线,表示要与肖永银共同突围。虽然肖永银建议首长们走安全路线,但刘伯承和邓小平坚持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危险。 在肖永银和李震的指挥下,部队勇猛冲锋,杀出一条血路,成功保证了大军主力的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形势有所缓和,但肖永银仍然心系国家安全。当得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主动请战,希望再次为国家奋战。刘伯承了解他的性格,批准了他的请求。肖永银在朝鲜战场再立功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对他一生军旅生涯的最高肯定。 岁月流逝,刘伯承和肖永银虽在各自岗位工作,但两人的战友情谊历久弥新。对他们而言,这是生死与共铸就的真情,是任何时间都无法消磨的纽带。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北京逝世。当邓小平审阅治丧委员会名单时,发现没有肖永银的名字,顿时大为不满。邓小平质问在场的人,为什么缺少了肖永银,这个与刘伯承有着深厚情谊的老战友。最终,刘伯承的妻子汪荣华亲自打电话通知了肖永银。 肖永银闻讯立即从南京飞往北京,赶到刘伯承元帅的灵堂前。面对挚友的遗照,肖永银不禁泪流满面,他伏在照片前轻声说:"刘帅,是我来晚了啊,没能给你送行,原谅我吧!"随后失声痛哭。 2002年,肖永银在南京病逝,享年85岁,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1950年,洪学智没想到的是自己刚到北京竟然就被邓华和林彪扣住了,随后他想向叶剑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