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北京中南海,看着手中的报告,周恩来面沉似水,突然,他猛地站起,拿起电

风城春史呀 2025-04-09 14:07:26

1956年,北京中南海,看着手中的报告,周恩来面沉似水,突然,他猛地站起,拿起电话,怒道:“不放人?我亲自要!你给不给?!” 1940年,黄纬禄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与许多同学选择赴海外深造不同,黄纬禄选择了先到英国伦敦无线电工厂实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这一段实习让他深刻意识到,仅凭理论知识无法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于是,他决定考入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电机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黄纬禄亲眼目睹了德军对伦敦的猛烈空袭和V-2导弹的恐怖威力。那时,黄纬禄暗自思忖,如果中国也能拥有这样的导弹,就不至于在战争中沦为他国的受害者。这一刻,他与导弹的缘分悄然开始,也为他日后的科研道路埋下了伏笔。 1947年,黄纬禄完成了硕士学位,回到中国。由于内战的爆发,他未能立刻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直到新中国成立,他才有机会进入到国防科技领域,先后在华东工业部电工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讯技术研究工作,继续从事电气工程方面的研究。 1956年,钱学森从美国回国,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火箭技术和中国火箭事业的发展构想。黄纬禄有幸听到了钱学森的讲座,这一机会深刻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从此,他的科研方向与导弹、火箭技术紧密相关。 1957年,黄纬禄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二分院,担任控制系统研究室主任。在此岗位上,他参与了中国自主研发的“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导弹的研制工作,负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尽管取得了许多成绩,但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1960年11月5日,“东风二号”在发射时发生失败,导弹坠落到发射场附近。这一失败给黄纬禄和他的团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作为控制系统的负责人,黄纬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然而,失败并未使黄纬禄气馁。聂荣臻元帅在当时的困境中站出来,表示“成功是你们的,失败是我的”,这一话语深深打动了黄纬禄。通过不懈努力,团队找出了问题所在,最终在1964年成功发射了“东风二号”,取得了中国导弹事业的重要突破。 1965年,中国的核潜艇项目重新启动,其中与核潜艇配套的潜地导弹成为关键性的武器。而在1967年,“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的研发项目正式立项,但项目的推进却并不顺利。 潜地导弹,是指可以由潜艇发射的导弹,这一概念源于美国的“北极星”导弹。潜地导弹的最大特点是其隐蔽性,它能在水下悄无声息地发射,对敌方构成极大的威慑。尽管如此,潜地导弹的研发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几乎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 直到1970年,黄纬禄作为新的总设计师接手了这项任务。黄纬禄决定采取一种“先陆上后水下”的渐进式发展策略,提出了“台-筒-艇”的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确保陆上发射台的成功率,然后逐步转向模拟水下环境的发射筒试验,最终实现潜艇上的实际发射。 这个方案不仅合理简化了试验流程,也有效节约了试验成本,在当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节省了国家巨额的开支。 为了测试导弹的适应性,黄纬禄带领团队进行了一次极为艰苦的试验。他们前往南京长江大桥进行火箭箭体入水测试。南京酷暑的天气使得导弹外壳在烈日下变得炙热,但工作人员依然需要进入高温环境进行工作。 在浓烈的化学气味和闷热的环境中,许多技术人员感到难以忍受。黄纬禄亲自投入到工作中,即使感到无法忍受的高温,也时常进出火箭壳体进行调整,最终带领团队克服了困难。 经过数不清的失败与调整,1982年10月,潜地导弹“巨浪一号”迎来了第一次试射。尽管经过精心准备,试射结果却出乎意料,导弹刚出水面就发生了自爆。 这次失败让整个团队陷入了沉痛的失落,黄纬禄作为总设计师,深感责任重大,几夜未眠,精神和身体都遭到了极大的考验。 在这关键时刻,黄纬禄并未让自己崩溃,反而更加坚定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他向全体技术人员表态,将自己的责任完全承担了下来,并开始组织详细的技术会议查找问题。 经过反复分析,发现导弹失败的根本原因竟然是一个小小的插头松动,导致了信号传输的错误。问题解决后,黄纬禄决定再次进行试射。 经过再三考量,黄纬禄决定按原计划进行第二次发射,并向指挥部提出申请。10月12日,在经历了五天的等待后,“巨浪一号”终于成功发射。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法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潜地导弹技术的国家。

0 阅读:3144

评论列表

ABCD666

ABCD666

21
2025-04-16 22:35

这样的科学家我是第1次知道,要多多宣传为国家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啊

用户10xxx81

用户10xxx81

1
2025-04-17 12:36

绝密,最后的杀手锏。

zhanghegang

zhanghegang

1
2025-04-23 12:50

小编啊讲故事不能有头无尾啊!到底总理此话是如何来的?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