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张爱玲费尽心思,跑去了香港。 张爱玲,1920年出生在上海,家里曾经

文山聊武器 2025-04-08 18:05:31

1952年,张爱玲费尽心思,跑去了香港。 张爱玲,1920年出生在上海,家里曾经阔过,爷爷是清朝大官张佩纶,外公是李鸿章,书香门第的底子还在。她从小就聪明,7岁开始写东西,13岁就在学校杂志上发了文章。后来考进香港大学,学文学,可惜1941年战争打断了学业,她回了上海。1943年,她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发,立马火了,成了上海文坛的红人。那会儿,她才20出头,前途看着一片亮堂。 苏青呢,原名叫冯和仪,1914年生的,浙江宁波人。她家也不差,爹留过洋,妈是师范毕业的。她16岁考进中央大学,脑子好使得很。可惜1935年因为家里安排,她退了学,嫁了人,婚后日子过得紧巴巴。1937年,她开始用“苏青”这名字写东西,1943年还搞了个《天地》杂志,跟张爱玲成了好朋友。俩人经常一块儿聊文学,互相欣赏,但命却越走越远。 张爱玲在上海风光的时候,也不是没烦心事。1940年代后期,上海乱糟糟的,她的文章慢慢没人捧了。苏青呢,一边忙杂志一边养家,日子也苦。她俩都是才女,可那时候的女人才华再大,也得扛着生活的重。 1952年的上海,气氛不对劲。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社会风向变了,文艺圈也跟着变。张爱玲的文章,带着旧上海的调调,跟新的主流搭不上边。她以前靠写小说、散文出名,可那会儿报纸上她的名字少了,评论也冷冷清清。她不是没感觉,上海的空气让她有点喘不过气。她开始琢磨出路,香港成了她的目标。 她没啥犹豫,托人打听香港那边的情况,还写了信找熟人帮忙。终于收拾好行李,坐船走了。那年她32岁,带着一身才华和一堆复杂心情,离开了上海。她不是不想留,而是觉得再待下去,自己的路会越走越窄。她得找个地方喘口气,继续写东西。 苏青正好相反。她也有机会走,可她放不下来上海。这城市有她半辈子的回忆,还有她的杂志、家人。她选择留下,继续写稿子赚钱,哪怕日子越过越艰难。她后来给香港报社写东西,可那点收入根本不够。她舍不得走,最后把自己留在了上海的泥潭里。 张爱玲到了香港,日子也不好过。她租了个小地方,靠翻译和写点东西混日子。1955年,她又去了美国,住在了洛杉矶。后来她慢慢不怎么露面了,1995年75岁去世。她晚年一个人过,身边没啥人,留下一堆没写完的手稿。她走出去,避开了上海的乱,可孤独还是跟上了她。 苏青的下场更惨。1950年代,她的作品被说成“毒草”,日子一下子垮了。她带着女儿和外孙挤在上海一个小破屋里,穷得不行。身体也越来越差,靠一点点钱撑着。1982年,她68岁的时候病死了,死前吐了血,家里连个像样的地方都没。她走不了,死后骨灰才被带到美国安葬,算是圆了个没实现的梦。 张爱玲走了,躲开了苏青那样的苦日子;苏青留下了,却被时代踩得喘不过气。她俩一个跑了,一个守着,最后都没逃过孤独和遗憾。多年后,张爱玲的名字还被提起,苏青却差不多被忘了,只剩几页旧稿子证明她来过。 1952年的中国,政治、社会都在翻天覆地地变。张爱玲跑去香港,不光是她个人的事,那时候不少文化人都在动荡中找新出路。她走的时机,赶上了上海文坛的转折,新政权对文艺的要求跟她这种旧派作家不搭。她要是留下来,可能也会像苏青一样,被时代压得抬不起头。 苏青留下来,不是她傻,而是她有自己的念想。她不像张爱玲那么洒脱,她放不下的东西太多。她守着上海,守着过去,最后却被现实打垮。那年代,女人再有才,也得面对各种硬碰硬的坎儿。她俩的选择,一个是逃,一个是扛,背后都是对生活不一样的想法。 张爱玲和苏青的事儿,不是光看她俩的才华就够了,得看那时候的世道。张爱玲跑香港,是给自己找条活路,她不想被困死在上海。苏青留下,是不想扔下自己的根,可根没保住,人也搭进去了。她们都是硬气的女人,可时代不讲情面,谁都跑不掉它的影子。 张爱玲的离开,保住了她的创作空间,虽然晚年过得孤单,但至少没被彻底压垮。苏青的坚守,听着挺感人,可结果太苦了,苦到让人觉得有点不值。她俩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乱世里女人的难。

0 阅读:108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