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长寿的老红军向多本,47岁投身革命,63岁才结婚,66岁生2娃,一直活到116岁,临终前曾透露长寿秘诀。 在湖南石门县的青山绿水间,流传着一位传奇老人的故事。这位老人用116年光阴丈量了三个世纪的风雨,用扁担和步枪书写了中国近代史的鲜活篇章。 他的生命轨迹与时代浪潮紧密交织,从清末民初的动荡到新中国的曙光,从湘西深山到西北戈壁,每一步都烙印着时代的印记。 1888年正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笼罩在封建帝制的余晖下。石门县郭家坪村的山坳里,佃农向家迎来了第四个孩子。 这个被取名"多本"的男婴不会想到,自己将用半个世纪见证王朝更迭,再用半个世纪参与开创新世界。16岁少年被迫扛起养家重担,百斤桐油担子压弯了尚未长成的脊梁。 每天往返津市的八十里山路,磨烂草鞋的血泡在脚底结出厚茧,也磨砺出惊人的耐力。 1935年秋天,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旗插到石门县城。47岁的挑夫扔下扁担,在红军报名处挺直了腰板。 负责登记的老兵盯着他花白鬓角直摇头:"老哥您这岁数该在家抱孙子啦!"向多本当场抡起石磨转了三圈,惊得众人直咂舌——这个比王震还年长的"新兵蛋子",硬是凭着力气挤进了革命队伍。 长征路上的炊事班成了他的主战场。40公斤重的石磨跟着队伍翻雪山过草地,每到宿营地就吱呀作响磨出救命粮。过草地时,这个一米八六的汉子饿得两眼发黑,昏倒在泥沼边。 收容队用贺龙坐骑熬的肉汤把他灌醒,他抹着嘴念叨:"石磨没丢吧?"这段经历后来被三湘都市报多次报道,成了红色教育的经典教材。 抗日烽火中,左臂贯穿伤让他成了"独臂伙夫"。子弹打穿胳膊那年他整五十,伤口化脓三年才见好,左手再没伸直过。可这个炊事班长愣是带着残疾,把三五九旅的伙食操持得井井有条。 王震将军开会时总拿他举例:"老向管着连长营长都头疼的事,凭啥?就凭实诚厚道!" 新中国成立那年,向多本跟着王震将军进了新疆。军区子弟学校的娃娃们最爱围着他转,听他讲草地里的马肉汤,看他珍藏的独立自由奖章。这些勋章原本有十二枚,可惜辗转流离只剩三枚,成了湖南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1951年的乌鲁木齐飘着鹅毛雪,63岁的新郎穿着浆洗笔挺的军装。缝纫员陈玉华红着脸接过喜糖,这个比她大三十岁的丈夫,用半辈子行军锅灶练就的手艺,把婚礼宴席办得热气腾腾。 婚后三年抱俩,女儿向红在津门悬壶济世,儿子向计青守着石门老家传承红色记忆。 离休返乡的老红军闲不住。每天天刚蒙蒙亮,东方花园小区就响起窸窣声——老人蹲在花坛边侍弄菜地,浇完水还要拿热毛巾把耳朵鼻孔擦得锃亮。 街坊都说这老爷子怪,九十多岁了吃面条要数着根,猪肉只吃巴掌大一块,倒是生姜片含在嘴里当零嘴。 新世纪的门槛前,115岁老人突然说要"重走长征路"。子女急得直跺脚,他倒笑呵呵:"就看看老战友们歇脚的地方。"在甘孜草原,他抓起把黑土闻了又闻;过泸定桥时,摸着冰凉的铁索久久不语。 这段旅程被潇湘晨报全程记录,照片里白须老者凝视远方的神情,仿佛望穿了百年沧桑。 2004年谷雨时节,石门县中医院的玉兰开得正好。116岁的老人最后看了眼窗外的春色,安详合上双眼。主治医师在病历上工整写下:"呼吸循环衰竭,无痛苦征兆。"葬礼上来送行的乡亲排成长龙,有听过他讲课的学生,吃过他种的白菜的老邻居,还有慕名而来的养生专家。 这老寿星的长寿门道,石门县志办公室总结出四字真经:粗、动、乐、净。粗茶淡饭守得肠胃清净,生姜温水护着七窍通明。 每天雷打不动两顿饭,猪肉鸡肉鱼肉轮着来,青菜萝卜管够。年轻时烟酒全戒,白开水当茶喝了大半辈子。这套养生经被湖南卫视《百岁探秘》栏目拍成三集纪录片,收视率爆了棚。 最让人称奇的是那份豁达。当年左臂残废没见他愁眉苦脸,晚年重孙夭折也没听他说过半句怨言。 县老干局的小年轻来取经,他总拿草鞋举例子:"当年打草鞋,三根稻草接不好就重来,日子不也这么过?"如今他常睡的那张雕花木床摆在石门革命博物馆,床头的《毛选》第五卷还夹着半片风干的姜。 从光绪年间的挑夫到新世纪的寿星,向多本用116年走完别人两辈子也走不完的路。 他枕边那三枚勋章依旧在玻璃柜里闪着光,见证着怎样把苦日子熬成蜜,把硬骨头活成诗。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向多本)
他是最长寿的老红军向多本,47岁投身革命,63岁才结婚,66岁生2娃,一直活到1
花开富贵坊
2025-04-08 15:03:59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