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特工逮捕华裔科学家,一身本领成罪魁祸首,恐慌氛围在美迅速蔓延!
3月28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计算机安全领域顶尖学者王晓峰教授住宅遭FBI突袭,引发学界震动。尽管FBI未公开行动原因,但事件迅速演变为华裔科学家群体性恐慌的导火索。
王晓峰作为计算机安全领域CS排名全球第一、四大顶会论文数量世界首位的学者,其学术成就与FBI的"国家安全调查"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美国对华裔科研人员的系统性偏见。
王晓峰的学术履历堪称完美:IEEE/ACM/AAAS三料会士、ACM SIGSAC前主席,其研究涉及网络安全、数据隐私等敏感领域。但正是这种专业权威性,使其成为"中国行动计划"(CCA)式构陷的典型目标。正如《自然》杂志指出,2018-2022年间美国司法部起诉的130名华裔科学家中,78%的研究领域与中美科技竞争重叠。
FBI在未提供证据的情况下,将王晓峰的学术交流、论文合著等常规学术行为贴上"间谍活动"标签。这种逻辑与陈霞芬案(前NASA华裔科学家被指控窃取机密,后无罪结案)如出一辙,印证了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的结论:华裔科学家被调查概率是非亚裔同行的3.2倍。
FBI突袭行动中,王晓峰妻子被强制隔离、学生手机遭扣押等细节,暴露美国执法机构对科研人员的过度威慑。这种"先入为主"的调查模式,与美国司法部2020年修订的《对华行动计划》指南高度吻合——该文件要求对华裔学者进行"预防性监控"。
事件后,美国华人教授协会(CAPE)调查显示:67%的华裔科学家减少国际合作,43%推迟赴美计划。印第安纳大学匿名教授透露,王晓峰团队已暂停与中国的联合研究项目,这种自我审查正在瓦解美国引以为傲的学术自由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