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永远都造不出光刻机?“去年,中国一位物理学教授在一次采访中直言:“美国都造不出,中国永远也造不出来!“甚至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造出光刻机。 这话乍一听挺刺耳,其实犯了个常识性错误——把“刻蚀机”和“光刻机”搞混了。刻蚀机是“芯片雕刻师”,负责在硅片上刻出复杂电路。 咱们国家的中微半导体早就做到了世界一流,7纳米刻蚀机直接打进台积电生产线,连美国企业都得排队买。 但光刻机更像“芯片画家”,得把电路图精准投影到硅片上,尤其是极紫外(EUV)光刻机,全球90%以上被荷兰ASML垄断,咱们确实还在追赶。 朱士尧教授当年说那话,估计是没搞清楚这俩“机”压根不是一码事,就像把“铣床”和“打印机”混为一谈,闹了个乌龙。 ASML的EUV光刻机有10万个精密零件,光镜头组就值一辆保时捷,光源系统用的是波长13.5纳米的极紫外光,相当于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咱们连这种光源的核心部件都曾被卡脖子。 更麻烦的是,美国联合荷兰、日本搞技术封锁,2023年连1980i型DUV光刻机都限制出口,生怕咱们摸到门道。 但要说“永远造不出”,那就太小看中国工程师了,这几年咱们的突破可不少。 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经量产,虽说跟ASML的7纳米EUV差了几代,但别忘了,28纳米能满足汽车电子、物联网等80%的民用需求,咱们先把“能用”的关过了。 更关键的是,上游技术在逐个攻破,中科院研发出13.5纳米光源原型机,合肥芯碁微装的直写式光刻机绕过了传统光刻的部分瓶颈。 芯国际用国产DUV光刻机试产14纳米芯片,虽说良率低点,但好歹迈出了第一步。这些进步就像爬坡,看着慢,其实每一步都在积累。 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举国体制优势,造光刻机需要高精度轴承,哈尔滨轴承厂能啃下来,需要光刻胶,北京科华已经量产28纳米级产品; ASML也是靠吸收美国、德国的技术,用了30年才登顶,咱们从2000年开始布局,到现在20多年,已经从“啥都没有”变成“啥都能搞一点”,假以时日,追上只是时间问题。 光刻机现在确实是短板,但绝不是绝症。咱们不跟ASML比今天的速度,咱们比谁的耐力更久——你垄断技术,我就打通全产业链。 你搞封锁,我就培育本土生态,等哪天上海微电子的EUV光刻机搬上生产线,那些说“永远造不出”的人,估计得把当年的话吞回去。 中国工程师最擅长的就是把“不可能”变成“试试看”,再把“试试看”变成“干成了”。光刻机这事儿,咱们现在是还在跑第二梯队,但跑道还长,只要不被杂音干扰,闷头往前跑,终点总会到的。 那些断言“永远造不出”的人,要么是不懂技术发展的规律,要么是忘了中国工业创造过多少奇迹——而奇迹,从来都是留给坚持到底的人。
中美博弈,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可以说是生死存亡。如果我们败了,未来一百年将再无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