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八的生产过程堪称地狱局,项目落成仅仅三天,歼八总设计师就意外死亡,半年后,总工

谦语话书风 2025-04-08 09:55:13

歼八的生产过程堪称地狱局,项目落成仅仅三天,歼八总设计师就意外死亡,半年后,总工程师也死亡,一年后,设计方案师被闭。 我国歼35都已经出现,按理说落后的机型应该被淘汰退役,然而歼八战斗机却仍在服役,因为其有着其它战机无可比拟的独到之处。 上世纪六十年代,咱们国家周边形势紧,老美和苏联的飞机时不时在边境晃悠,咱们急需要一款能飞得快、升限高的战斗机。 可那会儿国内航空工业几乎是张白纸,歼五歼六都是仿造苏联的,要自主搞一款两倍音速的飞机,难比登天。 项目刚启动的时候,总设计师黄志千带着一帮人没日没夜地干,那时候没计算机,算气动数据全靠算盘和手摇计算器,画图纸全靠丁字尺和鸭嘴笔。 为了让飞机飞得快,外形改了十几版,机翼该削多薄、机头该拉长多少,都是拿命拼出来的数据。 1969年7月5号,歼八总算颤巍巍地飞起来了,虽说首飞还算顺利,但离真正定型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谁也没想到,落成刚三天,黄志千就出事了。那天他坐飞机去外地开会,飞机在西北上空突然出故障,他才55岁,正是出成果的年纪,就这么没了。 总设计师没了,项目不能停,副总工程师王南寿顶上。 这人也是个狠角色,歼八的发动机老是出问题,他带着团队蹲在试车场,一待就是半个月,听着发动机轰隆隆响,耳朵都快震聋了,硬是把推力提上去了。 可谁能想到,黄志千走后半年,王南寿突然倒下了,说是积劳成疾,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那时候搞科研压力多大,白天被技术难题逼得团团转,晚上还要应付各种政治运动,身子骨再好也扛不住。 更难的还在后头,歼八首飞之后,设计方案老是被挑毛病,有人说外形像放大版歼六,有人说速度没达到指标,其实那会儿咱们连风洞都没吃透,能搞出这样已经不容易了。 1970年,项目组里负责总体设计的工程师老张,突然被带走了,说是设计方案有“资产阶级错误”,其实就是当时运动闹的,批斗、关牛棚,好好的技术骨干就这么被整垮了。 那时候搞科研,既要防着技术上的拦路虎,又要躲着政治上的明枪暗箭,好多人白天在车间改图纸,晚上还要写检讨,身心俱疲。 还有材料关,歼八要飞两倍音速,机身材料得扛得住高温,可咱们连合格的铝合金都生产不了。 冶金厂的工人跟着工程师没日没夜地炼,多少次炉子里的金属液喷出来,差点出人命,才勉强做出符合要求的板材。 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更是难,国外封锁技术,咱们只能自己琢磨,用土办法做实验,烧了多少批样品,才找到合适的配方。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歼八项目几乎停摆了,人散的散,遭批斗的批斗,好多关键数据都丢了,直到后来形势好转,才重新集结人马接着干。 1980年,歼八总算正式定型了,可距离首飞已经过去了十一年,这十一年里,多少人把命搭进去了。 总设计师走了,总工程师走了,骨干设计师被整得不成样子,剩下的人咬着牙硬扛,才让歼八从图纸变成能上天的飞机。 现在回头看,歼八确实有不少缺陷,速度没达到设计指标,航电系统也落后,但在当年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能搞出这么一架飞机,靠的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一帮科研人员拿命在拼。 他们没日没夜地画图、计算、做实验,还要顶着各种压力,稍有差错就可能被批斗,可就算这样,也没放弃。 歼八的落成,难就难在既要和落后的工业基础死磕,又要在政治运动的夹缝里找生存空间,每一步都走得鲜血淋漓,要不是这帮人硬撑着,咱们的天空可能还要空荡很久。

0 阅读:0
谦语话书风

谦语话书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