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邳州有些方言鲜活生动,听过一遍就不会忘,比如“要饭席篓子里掏干煎饼吃”,是形容某人的搜抠小气,在有限之物上,还要尽可能的获取利益,类似蚊子腹内刳脂油、鸬鹚腿上剔肉。 煎饼是小麦、玉米、白干子等粮食碾成糊状,在鏊子上烙熟的、极薄的饼,耐储存,筋道压饿,是老家的主食,老百姓农忙时,集中一个上午烙煎饼,叠好放在筐里,大半个月也不会坏,即使霉了,洗洗晒晒也能吃。 在邳州、鲁西南一带,主食是煎饼,与煎饼有关的俚语方言、歇后语很多。 比如:“家里有两块干煎饼,荒年饿不死没牙的老头”,因为干煎饼一泡就软了,老头可以吃,也容易消化。 卖煎饼赔了本 —— 贪(摊)大了:既可以理解为实际摊煎饼时摊子铺得太大导致亏本,也可以引申为贪心不足、野心太大而失败。 雨地里摊煎饼 —— 浇鏊(骄傲):利用 “浇鏊” 的谐音来表达 “骄傲” 的意思,挺有地区特色。 武大郎卖煎饼 —— 人软货不硬;人怂货软:以武大郎的形象来形容卖煎饼的人或其货物的特点,生动有趣。 煎饼鏊子洒稀面 —— 摊上了:字面意思是稀面洒在煎饼鏊子上,需要摊开,常用来表示遇到了某种事情或状况,带有一种无奈或调侃的语气。 在这些俚语中,“要饭席篓子里掏干煎饼吃”和徐州一带的黄泛区历史有关系。 徐州一带解放前是黄泛区,黄河改道,洪涝灾害很多,尤其皖北的凤阳、明光、宿县等容易被淹,水一上来,几个月不退,颗粒无收。 遇到灾荒,皖北、苏北一带的老百姓就要背井离乡的要饭,要饭一般要带三个东西:打狗棍、要饭席篓子(装食物的)和一个破碗(道具)。 要饭的走南闯北,风餐露宿,也不容易,一般是把行李铺盖找个地方藏起来后,然后开始在方圆十几里要饭,上门乞讨到的东西很杂,他们最喜欢的是煎饼和钱,因为给他们大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他们没办法加工,煎饼能存放,能吃上十天半个月,钱当然就更好了,一分两分就能把他们打发。 要饭的要来了煎饼,一般放在席篓子里。(席篓子是席子或类似材料制作的篓状容器,用来存放粮食、杂物等) 要饭的也挺可怜的,挨家挨户要的一些食物,放在席篓子里,便是他多天的伙食。 村里也有一些捣蛋鬼,会捉弄要饭的,会截住要饭的吓唬,说你惊吓了产奶的兔子、下猪崽的母猪等,让要饭的赔钱,要饭的当然不肯,捣蛋鬼们就会掏他席篓子里的煎饼吃,说是吃,其实是捉弄——这就是这句俚语的由来。 后来,这句俚语一般用来形容人小气,喜欢跟小商贩讨价还价,占底层的小便宜,做事不靠谱、不光彩,有点不入路,包含嘲讽、调侃、揶揄的成分,警醒人们待人接物,要大大方方的,要讲礼节,守规矩,不要被人瞧不起。 徐州地区关于煎饼的段子多为口口相传,较难找到书面记载的固定版本。但在当地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根据煎饼的制作、食用等场景,编出一些有趣的段子来调侃或分享生活趣事。 这大概就是民间的智慧吧?
老家邳州有些方言鲜活生动,听过一遍就不会忘,比如“要饭席篓子里掏干煎饼吃”,是形
草根闲聊生活
2025-04-08 09:41: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