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有一千多匹良马,每天拉到黄河南岸洗刷马毛,循环不停,以显示马多。唐军见了,很是心惊。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隐藏在安禄山之后的史思明开始为唐人所知。 人们扒了一下史思明的履历,发现这个家伙的生迁与安禄山几乎一模一样,都当过突厥人的掮客,都当过唐政府的捉生将。 当然比安禄山大一天出生的史思明,没有安禄山爬得快,始终在安禄山之下,以至于后来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时候,史思明也得排在安禄山后边,做了名义上的造反联合发起人。 当安禄山在河南、陕西大打出手,将唐玄宗赶出长安时,史思明在河北也是顺风顺水,占据了大部分地区。 后来随着安禄山军队内讧,安绪庆把老爹安禄山给杀了,自己当上了大燕皇帝,情况发生了变化,史思明那颗本来不安分的心更加躁动起来。 757年,安绪庆对史思明不放心,就派心腹阿史那承庆带着五千精兵来到范阳,准备趁史思明不备将其拿下。 哪里知道史思明也打着同样的主意,他假意与阿史那承庆喝酒联欢,私下里却对那五千精兵动了手脚,兵不血刃就拿了下来。 随后史思明来了个大反转,直接领着8万精兵投降了唐朝,这可乐坏了唐肃宗,立即封史思明为河北节度使,还给了他一个郡王的荣耀头衔。 这样史思明就从唐朝廷的反叛者变成了自己人,他开始打着讨逆的名义对安庆绪下手。 朝廷又怎么能够完全相信史思明呢,毕竟他的8万大军一直没有交出来,于是就派乌承恩为河北节度副使,其主要任务就是伺机干掉史思明。 史思明早就料到唐朝中央政府不会放任自己不管,于是将计就义,将乌承恩给灭掉了,事后他向唐中央抗议,唐肃宗就将责任推到大将李光弼和乌承恩的身上。 史思明让人写了一封信,信上表示:“陛下如果不诛杀李光弼,我就亲自提兵去太原干掉他。” 几经反复后,史思明一看在唐朝得不到什么好处了,而此时的安庆绪也被唐军打得节节败退,他不得不再次挺身而出。 759年,史思明用计拿下安庆绪,吞并了安禄山的残余兵力,自称为大燕应天皇帝,再次起兵反叛,将范阳改名为燕京作为自己的首都。 这时的史思明兵强马壮,兵分四路直接杀入河南境内,李光弼作为唐朝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全权负责针对史思明的平叛工作。 他制定的方针是避实击虚,将洛阳百姓撤出,留下一座空城迟滞史思明队伍前进的步伐。 随后李光弼将大军驻守河阳三城,从侧翼威慑史思明,使其不敢直接攻入关中,占据长安,双方缠战多日。 当时唐朝的河阳城横跨黄河两岸,南岸为南城,北岸为北城,中间的沙洲上建有中洋城,三座城以浮桥相连,进可攻退可守。 史思明显然也看穿了李光弼的策略,为此他分兵攻打江淮和关中,让李光弼在河阳的守军成为孤军,双方均已下定决心在河阳决战。 史思明为了动摇唐朝部队的军心,就派军士将一千多匹强壮的战马赶到黄河南岸,一边饮马一边洗刷马毛。 这些战马膘肥体壮,嘶叫起来气场极大,唐军何时看过这么多北地战马,一时间心惊胆战。 李光弼知军更知马,他得到这个情报后,略一思忖,就想出了应对之策。 他让人将城内生下马驹的母马集中起来,共找到五百多匹哺乳期母马,待到史思明的战马再次出现在黄河南岸时,他就让人将母马赶出城外,出现在黄河北岸。 这时小马驹一声声的叫唤让母马极为不安,母马也一声一声地回应着马驹的叫声,就象母亲不舍孩子一样,极为感人。 而史思明那些军马听到母马的叫声,也纷纷躁动起来,它们不顾军士的拦阻,纷纷跳到黄河里面,游到了北岸。 就这样,李光弼用500匹母马,诱惑了史思明上千匹壮马,史思明气得要吐血。 一计不成,史思明再施一计,他派军队乘坐数百艘战船,在前边开路的是几十艘火船,想要以此来冲击连接河阳三城的浮桥。 李光弼早有准备,派出带有长叉的战船,将史思明的火船全部拦截在水面上,最后火船自燃,史思明又遭到了惨败。 史思明后来又使出了传统的手段,截击唐军的粮道,结果又让李光弼成功破解。 无可奈何的史思明只剩强攻一途,结果两次攻城,都遭到了李光弼的坚决反击,史思明丢下两万多具尸体,铩羽而归。 随后双方互有胜负,史思明进军不利,暴脾气越来越大,对自己的儿子怀王史朝义也越来越不满,竟然放下狠话:“早晨攻下陕西,晚上就杀你。” 史朝义和他的心腹惶惶不安,这分明是史思明为小儿子史朝兴上位前清除异己的准备动作,于是一番计议,他们采取安庆绪同样的手法,趁史思明就寝时将他暗杀。 可是史朝义与安庆绪一样,都没有自己老爹的本事,不到一年就兵败自杀,安史之乱历经八年之久就此终结。
史思明有一千多匹良马,每天拉到黄河南岸洗刷马毛,循环不停,以显示马多。唐军见了,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4-08 09:37:00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