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80岁时才得了一个儿子,为了防止自己死后,积攒一生的家产被女婿霸占,老翁把自己的家产全部给了女婿,还留下了一遗嘱为证,结果却引发了一场官司。 刘成是内乡县有名的老员外,家中良田千顷,广厦万间,唯一的遗憾就是年近八旬了,还没有儿子继承家产。 长久以来,刘成都是把女婿王和当亲女婿培养。 怎奈,这王和有些不通情理。王和素爱结交一些狐朋狗友,整日流连于风月场所,即使老丈人刘成生病,王和也是爱搭不理。 乡亲们都为此感到可惜:“这刘员外乐善好施,怎么找了个这种女婿。” 尽管刘成很看不上王和,可还指望着他养老,因此也不敢多说什么,王和跟妻子刘氏,就盼着老爷子尽快归西,可好早点拿到家产。 王和夫妇不曾想到的是,老爷子竟然老当益壮,又找了个小妾。 某日,刘成外出时,偶遇了一个逃难的女子。心善的刘成,当即掏出一锭银子,可这女子说什么也不要,就非得跟着刘成回家给他当小。 刘成见其可怜,也只好答应下来。 家中多了个小妈,就意味着多了个人出来争家产。 王和夫妇自然不愿意,整日挑这小妾的毛病。 刘成无奈地说:“就看在我这张老脸的份上,留下这个可怜的闺女吧。”王和担心惹恼了刘成,也就没再阻拦。 然而,不久后小妾竟然怀孕了。刘成担心女儿、女婿会从中作梗,特地把小妾送到朋友家去养胎。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小妾最终顺利的诞下一名男婴。刘成抱着襁褓中的儿子乐得老泪纵横:“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并给孩子取名为刘延。 或许是过于激动,导致刘成竟然晕倒在地,从此一病不起。 此时的刘成,已经是80岁的老人,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又担心自己走后,女婿会欺负那对孤儿寡母。 刘成把女婿王和叫到跟前,说道:“这刘延,乡邻们都说不是我的孩子。至于真假,我也不好判断。”又叹了口气:“不论真假,刘延是个苦命的孩子,她妈也是个苦命人。我死后,求你一件事,收留他们,别把他们赶走。放心吧,这家产我一分也不给他们留下。这宅子和田地,还有金银,都是你的。你就管他们顿饱饭,到时候给刘延娶个媳妇,这就够了。” 王和一听满口答应:“放心吧爹,我会好生对待母亲和兄弟的。” 刘成点点头:“口说无凭,我给你立份遗嘱。” 王和表面推辞拒绝:“咱们一家人,不消如此”,身体却很诚实,当即找来了笔墨,又将病榻上的刘成搀起。 刘成刷刷点点写下:八十老翁得一子人言是非我子也女婿掌管家产不许儿子争执。 王和看完遗嘱,非常高兴,当即将其装裱起来,放进匣子里珍藏。 不久后,刘成病逝,王和将其风光大葬。 至于刘延和他的母亲,王和也没有将其赶出家门,而是又给二人盖了套小宅子,分给他们三亩地,以保证其饿不死。 转眼间,15年过去,刘延长大成人。他疑惑地问母亲:“姐夫明明不是赘婿,为何霸占家产,让你我母子落魄至此?” 母亲也就告诉了他遗嘱的事,但刘延还是不甘心,一纸诉状递到了公堂。 当时,内乡的县令是元好问,他博学多识而又爱民如子,听刘延讲了来龙去脉,他也感到好奇,想不明白为何刘成会把家产全都分给王和。 于是,元好问召来王和,让他与刘延当面对质。 王和信心满满的将遗嘱呈递给了元好问,元好问越看越觉得奇怪,念了十几遍后,他终于参悟了其中的奥秘。 “王和,这家产明明就不是分给你的。” 王和一听这话,质疑道:“遗嘱写的很明白:八十老翁得一子,人言是,非我子也!女婿掌管家产,不许儿子争执。” 元好问淡然一笑:“八十老翁得一子,人言是非,我子也!女婿掌管家产不许,儿子争执”,又说道:“你父亲死时,你弟弟年幼,担心你欺压他们母子,才想出此计,蒙蔽你夫妇。如若不然,恐怕你早就加害于刘延。这样吧,念在你操持家业15年,不致破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本官下令,所有的家产,你跟你弟弟刘延,一人一半。” 听到这里,王和也只能放弃挣扎。如果他再说半个不字,很可能连一文钱都拿不到。 女婿王和跟儿子刘延,都分到了钱,可谓是两全其美。 诗云:八十老翁虑后事,呕尽心血为儿子;平分秋色近情理,笑慰九泉员外知。
老翁80岁时才得了一个儿子,为了防止自己死后,积攒一生的家产被女婿霸占,老翁把自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08 09:33:16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