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孝献皇帝•17 东汉纪•32/59孝献皇帝•考注:崔琰、毛玠、司马朗、司马懿、郄虑、祢衡、脂习, 【考注】 ①、崔琰:字季珪,公元159年出生于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故城县;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从兄,丞相曹操谋士。崔琰相貌俊美,生有一部虬髯,很有威望。初随袁绍,拜骑都尉。曹操平定河北,以为别驾从事,迁西曹掾,为人刚直不阿,同时能举荐贤才。曹操晋封魏公,以为魏国尚书,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即公元216年,因与杨训通信时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曹操认为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曹操所赐死,终年58岁。 ②、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今河南封丘人;东汉末期,效力于曹操掌握下的东汉朝廷。毛玠年少时为县吏,后因战乱而打算到荆州避乱,但中途知道刘表政令不严明,因而改往鲁阳。之后投靠曹操,并得到曹操欣赏,迁东曹掾。毛玠与崔琰主持选举,所举用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因而激起天下廉洁之风。毛玠和崔琰一改朝中风气,令曹操大为赞赏,更说:“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又密谏曹操应该立嫡长子曹丕为魏国太子。后来有人诬告毛玠,曹操大怒,将毛玠收于狱中。及后在桓阶、和洽营救下,只被免职,不久于公元216年,逝世于家中。 ③、司马朗:字伯达,公元171年出生于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东汉末年政治家,官至兖州刺史,“司马八达”之一。司马防年轻时担任地方官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之后转任为骑都尉,他对司马兄弟的管教相当严格,父子之间应对的态度很严肃。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到达居巢时,士兵之间发生严重的流行病,司马朗亲自巡视士兵病情,给士兵们医药,自己却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时年47岁。 ④、司马懿:字仲达,公元179年出生于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公元208年,强行辟为文学掾。曹操封魏王后,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权力,诛杀曹爽。公元251年9月7日,病逝,终年73岁,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⑤、郗虑:字鸿豫,东汉末年金乡人,亦说葬在金乡老家,亦说葬在今河南许昌城东张潘乡郗庄村东,官至御史大夫。郗虑年少时,跟随经学大师郑玄学习。建安初年,经荀彧举荐任侍中。公元208年曹操任命他为御史大夫。而后他协助曹操除掉孔融,孔融死后他更得曹操信任。汉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五月,在曹操的导演下,代表汉献帝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一年后,曹操命和华歆捉拿皇后,在忠君和挺曹的矛盾心理中选择了沉默,由此失去了曹操的信任。曹操的谋士荀彧称其为“当世知名”。 ⑥、祢衡:字正平,公元173年出生于平原郡,今山东德州市临邑县;《山东通志》载祢衡为今乐陵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祢衡年少时就有文采和辩才,但是性格刚直高傲,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留有“祢衡骂曹”的典故。公元198年被黄祖所杀,时年26岁。祢衡著有《鹦鹉赋》《吊张衡文》等作品[3]。《后汉书》评价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文士传》称其“逸才飘举”。 ⑦、脂习:汉太中大夫孔融之友,司州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人。融为曹公所杀,习伏尸而哭。公闻之,大怒,欲杀之。荀彧曰:“彧闻习常谏融曰:公刚直太过,乃取祸之道,今融死而来哭,乃义人也,不可杀。”公乃止,习收融父子尸首,皆葬之。
《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孝献皇帝•17 东汉纪•32/59孝献皇帝•考注:崔琰、毛
快乐开心正明
2025-04-07 22:00: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