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就快被粪便淹没了!”今年,香港评论家史蒂芬•陈曾声称,中国高铁“粪便处理”成为世纪难题,如果不解决,中国高铁就会被粪便淹没,这是真实现状,还是抹黑污蔑? 2023年6月2日,香港媒体《南华早报》刊登了一篇引爆网络的文章——"研究称中国高铁已被'粪便淹没'"。这篇由中国问题评论家史蒂芬·陈撰写的英文报道一经发表,立刻引发了广泛争议。当人们看到这样的标题时,第一反应多是震惊与疑惑:中国高铁不是以安全舒适、方便快捷著称吗?怎么会被"粪便淹没"? 文章号称有理有据,引用了2023年5月24日发表在《铁路标准设计》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该论文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高级工程师辛思远团队撰写,文中提到中国高铁的"爆炸式"增长带来了人类排泄物处理问题,称部分车站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正在下降,其中有些已经停止使用"。 史蒂芬·陈在文章中声称,辛思远团队在北京的一个主要高铁站花了一年时间监测废水水质,结果发现车站污水中指示人类排泄物的有机化合物含量高出普通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数百甚至数千倍",特别是在公共假期期间。这一描述给读者营造出一种高铁站点被排泄物包围的危机感。 然而,当人们真正追溯《铁路标准设计》的原文后,却发现史蒂芬·陈的引用存在严重的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原文中所说的"一些污水处理设施已经停止使用",并非因为排泄物过多导致无法运营,而是因为污水处理设施工艺复杂,且管理人员缺少相关经验。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时间根本没有那么多排泄物需要连续不断地处理,这才是部分设施停用的真正原因。 至于所谓监测数据"深感忧虑"、节假日期间污水浓度"达到数千倍"的表述,在原文中也并未出现。实际上,辛思远团队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如何提高污水处理效率,而非渲染危机。 这篇报道发布后,评论区迅速被质疑声音占据。读者们纷纷表示这篇文章有失偏颇,不应出现在《南华早报》这样的媒体上。有读者指出:"长途交通工具都有相似的问题,不要学习香港小报的作风。"从流量角度看,这篇文章确实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成为史蒂芬·陈评论最多的一篇文章,尽管负面评价占据主流。 对比中国高铁的实际运营情况,乘客们所见到的车厢内外几乎都是干净整洁的,厕所也很少出现脏乱差的情况。如果真如报道所说排泄物处理成为了巨大危机,最先发声的应该是真正的乘客,而非媒体评论家。这一反差让人们不禁思考:这是对中国高铁技术的客观报道,还是别有用心的抹黑? "火车来的时候,我们喜欢站在铁道旁接受水汽的洗礼,感觉当时就像一个逆风而行的战士。"这是许多人童年的回忆,然而知道真相后却让人不忍直视。那些被认为是"水汽"的物质,实际上可能是绿皮车直排式厕所排出的尿液和粪水在铁轨上被高速行驶车轮"碾碎",飞溅到铁道两旁形成的细小水雾。也有可能是从洗手台等排出的污水受列车高速运动的气流影响而形成的飞溅。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看似浪漫的"水雾"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环境隐患。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中,厕所设计经历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早期的绿皮车多采用直排式厕所,将人类排泄物直接排放到铁轨上。这种简易的处理方式依靠的是列车高速行驶产生的气流,将排泄物瞬间分解、飞散。即使是厕纸,也会在气流作用下被气化成微小颗粒,在空中飘散后最终落入大自然。 尽管这种直排系统看似有效,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人类排泄物中包含大量细菌,还有腐蚀性成分,前者会沿铁路沿线传播疾病,后者则会腐蚀铁轨和列车部件。为了减轻这些影响,列车在经过重点大桥、隧道或进站时,车厢中的厕所会被临时关闭。老一辈乘客或许还记得,当列车速度减慢后,列车员会锁上厕所门,即使有人正在使用也会被喊出来,直到列车重新达到一定速度才会开放。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这种直排方式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从2002年开始,中国铁路系统开始推广使用真空集便器,到今天,这种系统已覆盖所有高铁动车和大部分普速列车。中国这一进步与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例如2012年时,印度饮用水和环境卫生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公开称印度铁路系统为全球"最大露天厕所",尽管印度后来也开始改善,但直至2016年推出的印度所谓"高铁"——加特马恩快车,最高时速也只有160公里,且平均运行速度仅为113公里。 与直排式相比,真空集便器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当乘客按下冲水按钮时,活阀打开,强大的负压将废物吸入车下的污物箱。污物箱中设计有多个隔断,防止污物进入真空泵。这样,无论列车是高速行驶还是停站,乘客都可以随时使用厕所,无需担心污染环境。
“中国高铁就快被粪便淹没了!”今年,香港评论家史蒂芬•陈曾声称,中国高铁“粪便处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07 01:45:1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