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优先”催生东亚经济新格局,孙玉良:关税大棒让中日韩破冰】新加坡《联合早报

孙王良评 2025-04-06 13:53:28

【“美国优先”催生东亚经济新格局,孙玉良:关税大棒让中日韩破冰】

新加坡《联合早报》2025年3月30日的一篇报道让世界惊讶,在美国的关税大棒威逼下,中日韩三国贸易部长的手握在了一起。中国与日本是“宿敌”啊,韩国与日本也仇深似海,三国都有领土争端和历史积怨,但却被美国的关税大棒逼成了朋友,促成了合作。这场迟来五年的经济对话,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裂变。当特朗普政府将25%的汽车关税包装成“解放日”贺礼时,太平洋西岸的三大经济体正以务实姿态,在历史恩怨与现实压力之间寻找新平衡。

特朗普是一个商人味非常浓厚的美国总统,“美国优先”是他的口头禅。中国人普遍知道的一个道理是,做生意要讲服务好客户的,要视客户为上帝,要站在对方角度达成互利共赢才能保持生意长久。如果你跟客户谈生意,总讲以你的利益为优先选项,无视客户的利益,那这个生意怎么能做成呢?合作又怎么能愉快呢?但特朗普总统不讲那些,他蛮横地站在实力地位上居高临下做生意,讲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感觉美国吃了一点亏,就要用关税大棒甚至其他更激烈的手段制裁对方。这不只会遭到他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强烈反制,也让他的“盟友”小弟们吃不消了。

并不是日本与韩国“头生反骨”,而是形势比人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工具箱里,包括钢铁铝材、半导体芯片、汽车零部件的惩罚性关税等等,这些看似强硬的"美国优先"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七伤拳”,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损人不利己。美国在全球供应链的蝴蝶效应中不断反噬自己,客观上加剧了全球产业布局的离心运动。一方面,美国民众叫苦连天,股市上演史诗级的崩盘,开始出现抢购中国商品的囤货潮;另一方面,美国的“盟友”开始重新思考各自国家的战略定位,继续跟在美国后面当小弟出现不安全感。现在还有几个国家对美国“忠心耿耿”?大多数迫于威压不敢反抗,实则早就离心离德了。他的曾经的忠实战友加拿大,如今都有亡国之危了。还有北欧的丹麦,其领土格陵兰岛有被美国夺去的极大危险。现在连日本与韩国也开始反思,主动向中国递出加深经济合作的橄榄枝了。

中日韩三国贸易部长的握手是有极大历史意义的,这是东亚经济共同体的破茧时刻。中日韩的经贸部长们面对的不仅是谈判文本,更是历史经纬与现实利益交织的复杂图谱。RCEP框架下的关税减免清单显示,三国间86%的工业品将在十年内实现零关税,这个数字在自贸协定谈判中可能提升至95%。半导体产业链的垂直分工体系正在重构:三星西安存储芯片厂、SK海力士无锡基地与日本信越化学形成技术闭环,中国新能源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与松下在大阪设立联合研发中心。日本有先进的光刻机技术,韩国有芯片制造优势,中国在光刻机技术和芯片研发上正在破局,并且有丰厚的稀土资源。如果三国在科技研发和经贸合作上紧密牵手,将重塑东北亚经济格局,甚至颠覆世界经济大局。

历史将证明,美国奉行的“美国优先”政策是一招臭棋,开放才是历史大势,“单边主义”只能造成闭关锁国。美国在特朗普治下很可能加速没落,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中日韩经济对话的深意远超贸易数据本身。美国挑起的对全世界的关税战,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可能短时间内受到冲击,但从长远眼光来看,这可能是一件好事。西方不是奉行这样的理论吗: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那套用这个理论我们观察,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中日韩三国的握手正用行动诠释在国家利益面前的“化敌为友”: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构筑经济堡垒的最佳材料不是钢铁关税,而是开放包容的制度创新。这场跨越历史恩怨的握手,或许正在书写21世纪全球经济治理的新范式。

0 阅读:0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