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张学良赞助给刘长春8000大洋,让他去往洛杉矶参加奥运会,当刘长春漂洋过海坐了22天邮轮到了赛场后才发现,其他运动员穿的都是专业跑鞋,而自己只有皮质运动鞋。
上海码头飘着细雨,刘长春攥着张学良亲笔签名的5000大洋支票,盯着"杰克逊总统号"邮轮发愣。
这个23岁的东北大学学生,此刻兜里还揣着张少帅写的条子:"此次参赛,系代表中华民族。"
头等舱的镀金门把手晃得他眼晕。
刘长春下意识用袖口擦了擦把手才敢推门——这个动作让他想起,在东北大学时,每次进校长室都要先蹭掉鞋底的煤渣。
服务员躬身引路时,他脚上的旧皮鞋,在打蜡的柚木地板上直打滑,差点撞翻走廊里的青花瓷瓶。
这双英国产的皮鞋,是去年张学良视察田径队时亲手送的。
3厘米的厚跟让1米72的他看起来高了些,可现在鞋尖已经翘起了皮。
"先生,您的包厢到了。"服务员的声音带着笑意,刘长春一抬头,发现整条走廊的外国乘客都在盯着他的脚。
邮轮鸣笛启航时,他看见个金发小男孩指着他的皮鞋,被母亲飞快地拽走了。
太平洋上的第七天,刘长春吐光了胃里最后一点米粥。
晕船让这个短跑健将像片枯叶般发抖,船舱里的吊床根本拴不住他。
教练宋君复数着他凸出的肋骨,把训练计划从"每日冲刺30组",改成"甲板慢走三圈"。
有次巨浪拍上舷窗,刘长春看见一群飞鱼掠过浪尖,银白的鱼鳍,在阳光下像沈阳沦陷那天落下的弹片。
他突然想起去年在东北大学,煤渣跑道训练时,每次起跑都会扬起的黑色烟尘——现在那块跑道恐怕已经插上了太阳旗。
洛杉矶码头闪光灯亮成一片。
《申报》记者举着话筒挤到最前面:"刘先生,作为中国唯一参赛选手..."
刘长春刚要开口,余光却被一道反光刺到——美国短跑名将拉尔夫·梅特卡夫正弯腰系鞋带,脚上的跑鞋钉闪着寒光。
那些精钢鞋钉排列得密不透风,活像匹饿狼的獠牙。
刘长春突然觉得自己的右脚火烧般疼,低头一看,皮鞋底已经磨出了个铜钱大的洞,露出里面发红的袜子。
他慌忙把右脚别到左腿后,这个动作让美国记者们哄笑起来。
奥运村宿舍里,刘长春用开水烫着起泡的脚。
同屋的宋教练突然摔了茶缸:"他们给咱报的项目全错了!"原来组委会把200米和400米都报成了刘长春,还加了场根本没准备的400米。
窗外美国队正在试跑,钉鞋踩在跑道上的声音像机关枪。
1932年8月1日,洛杉矶气温39度。
刘长春站在100米预赛起跑线时,发现两侧选手的跑鞋都带着弹簧垫。
发令枪响的瞬间,他的厚皮鞋像两块烙铁,砸在跑道上,跑到70米时,德国选手的钉鞋,扬起的煤渣打在他脸上,10秒8,小组第六。
看台上有个华侨举着青天白日旗狂喊。
刘长春弯腰喘气时,汗珠在跑道上,洇出个中国地图的形状。
退场时美国教练拦住他,指着他的皮鞋直摇头。
当晚《洛杉矶时报》登出照片:一个中国运动员孤零零站在跑道尽头,脚上的皮鞋和周围的钉鞋形成刺眼对比。
四天后200米预赛,刘长春直接弃权了,教练说留着体力跑接力,可他们压根没凑齐四个人。
回国前夜,奥组委送了套阿迪达斯样品鞋,刘长春试了试又塞回盒子——尺码大了两号。
1933年南京中央体育场,刘长春光脚跑出10秒7。
看台上的德国顾问惊得摔了望远镜,他们不知道这个"皮鞋选手"在东北沦陷后,已经半年没领到训练经费。
赛后日本领事送来装满日元的信封,刘长春转手就捐给了抗日联合会。
1983年大连的旧仓库里,有人发现个落满灰的铁盒。
里面是洛杉矶奥运会的号码布,别针已经锈成了红色,刘长春摸着"CHINA"的字样对记者说:"当年要是有双钉鞋..."话没说完,老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LED卷轴上闪过刘长春的黑白影像。
镜头特意给了个特写——那双1932年的皮鞋,如今被收藏在国家体育博物馆的恒温柜里。
参考资料:
刘长春口述、宋君复整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自述》,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年,第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