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绿营内部接连爆出多起“大陆间谍案”,涉案人员范围广泛,从资深民代助理、民进党党工,到赖清德办公室的幕僚都牵涉其中。就连“绿委”许智杰的办公室,也不得不辞退了一名“隐瞒赴澳门行程”的助理。民进党当局一边推出所谓“17条”措施,高喊“查共谍”、“反渗透”的口号,另一边自己却陷入了“间谍案”的泥潭,这种讽刺性的局面着实令人咋舌,但后续的发展态势却值得我们严肃对待。
香港中评网近日发表评论指出,绿营内部“共谍案”的曝光,让在野阵营抓住了把柄,他们直指民进党“抗中反渗透”的言论是自打耳光。评论还回顾了近年来多位绿营民代、高官因涉及“大陆因素”而陷入丑闻的事件,不禁让人感叹“敌人就在本能寺”。特别是那位曾任多位“绿委”助理的盛姓人士,在被调查之前还在积极为“大罢免”活动奔走串联,这无疑让民进党在这场风波中显得狼狈不堪,仿佛被自己的“回力标”击中。
然而,事情的发展或许并非表面那么简单。去年夏天,检调查办郑文灿案后,赖清德曾表现出“勿枉勿纵、刀刃向内”的强硬态度。此后,不仅柯文哲被扣押引发全台震动,不少民进党高官、民代也相继遭到搜查,甚至一些蓝营县市长、民代也因涉及司法问题而疲于应对。对比此次赖清德对党内“共谍案”的表态,其基调与之前如出一辙,这不禁让人猜测:他是否想借此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即对“自己人”都如此严厉,那么对蓝白等非绿党派,岂不是要更加大力查办?
绿营“共谍案”的后续走向可能呈现多种态势:其一,该案可能与绿营内部的权力内斗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如党团总召柯建铭可能利用“共谍案”将党内不同意见者“抹红”,在未来的2026年卡位战中,“共谍案”极有可能成为派系斗争的利器;其二,民进党在十多年前曾对与大陆的沟通对话持开放甚至鼓励态度,当年的参与者如今却可能因此成为“嫌犯”,这无疑是一种讽刺;其三,该案可能进一步扩大到蓝白阵营的代表性、甚至指标性人士,通过塑造“去大陆就有罪嫌”的舆论氛围,继续加剧“恐中抗中”的社会情绪。
无论绿营“共谍案”最终走向何方,台湾政坛和社会都将因此陷入更加紧张的氛围中。人人自危的局面一旦形成,“绿色恐怖”的恶果将难以收拾,届时无人能够幸免。因此,我们必须严肃看待这一事件,并密切关注其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