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到访王昌龄的芙蓉楼,也是这次走访,突然就读懂了他的《芙蓉楼送辛渐》了,这种“

李满谈过去 2025-04-05 19:37:24

清明到访王昌龄的芙蓉楼,也是这次走访,突然就读懂了他的《芙蓉楼送辛渐》了,这种“读懂”,建立在历史研究之上,也建立在所经历的人事的基础之上。 很早以前,我一直觉得这首诗就是普通的送别诗,如今方懂:这首诗里的王昌龄究竟有多孤独、寂寞、辛酸。 王昌龄是个考试运极其好的人,用今天的话说:他似乎把一生的好运都挥霍在了考试上。他考中了进士,而且还考中了那个年代最难考的博学鸿词科‌。 相比科举考试,博学宏词科属于制科,极其难考,它是临时设置的考试,由皇帝特诏举行。目的是选拔精通文学、经史的特殊人才,如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为编纂《明史》而开设。 这种考试,比如今的公务员考试要难很多倍,无数才子都曾对博学宏词科望而却步。面对这种级别的考试,王昌龄居然一考即中。 然而,可能就是因为考试运太盛的缘故,王昌龄在生活和官场却极其不如意,他做的官都极小,相当于九品。而且,他还屡次遭贬,岭南、怀化等地,都曾是他的被贬地。 对于王昌龄这种极其喜欢热闹的人来说,被贬简直是最严重的惩罚,因为古代的贬谪地都是蛮荒之地,身为读书人的他在这样的野蛮地方,交到朋友的概率极其低。可他偏偏又是最爱热闹的人。 王昌龄被贬到湖南黔阳古城时,正是51岁,此时的他刚刚结束在江宁的8年被贬生涯。 到湖南黔阳古城后,王昌龄盖了芙蓉楼准备会客,他太爱热闹了。可遗憾的是:他没有真正的朋友。 终于,洛阳的好友辛渐来看他了,两人见面后把酒言欢、吟诗作赋、追忆往事,过了几天神仙日子。可相聚总是短暂,转眼就到了分离的日子。 通常的送别诗,作者都是想到的要离开的人,可因为王昌龄屡遭被贬情况非常特殊,他想起了过去自己离开洛阳,众多亲友送别他时的情景。 离开洛阳时,一堆亲友送他到岸边,跟他说着鼓励的话,有的说:“你一定要相信前路,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的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有的说:“等你日后发达了,可不能忘记我”;还有的说:“此去路程漫漫,一定不要忘了初心……” 王昌龄的船开动时,他看着岸上的众亲友,心里五味杂陈。辞别亲友,船顺流而下时,他看着青山、古寺,只感到一阵旷世的孤独。 如今,辛渐来了他的被贬地,又匆匆离开,离开当日,天还下着雨,他看着被烟雨笼罩的黔阳古城,又看着高高独自立着的高山,只觉得一阵悲凉。 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可能因为太久没见,而对自己有误解的众多亲友。忍不住叮嘱辛渐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思是:请一定替我告诉洛阳的亲友,我没有变成趋炎附势、攀附权贵、重利亲义者,我还是当初的我,我的初心一直都在。没错,他想到的是自己。 而这个王昌龄自己,也是千千万万人的真实写照。真实的送别,恰是想到自己…… 而人生所有的离别,其实终究会变成对自己的告别,变成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就在送别辛渐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在归乡途中因说错话被刺史闾丘晓杀害。这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了他留给李白、辛渐、高适等朋友的最后遗言,也成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自白…… 这首送别诗,真的成了他和这个世界的最后告别。 可叹:读懂古人,是人生之幸,但或许,这种读懂背后,亦是辛酸苦痛……

0 阅读:0
李满谈过去

李满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