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完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不禁感慨:中外教育真是两个世界。 中国家长是全球最焦虑的族群,愿意为孩子放弃事业、朋友圈,甚至举家移民。 片中提到一件事,一位做到银行行长的妈妈,辞职去泰国陪读,在入境卡填的身份是“家庭妇女”,我心里五味杂陈。这种牺牲在国外是罕见的。 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轨道”——高考是终点,刷题是日常,竞争是信仰。父母把孩子当投资品,恨不得每分钟都要有产出回报。 而芬兰、新西兰的孩子活在“旷野”,自由探索,失败是勋章,学习是为生活而不是分数。 中式教育的优点是效率,缺点是单一。孩子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成绩好就能上好大学,挤进社会窄门。可代价是什么?创造力被扼杀,个性被磨平,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低头,躲避老师的目光,怕出错丢脸。 反观国外,印度的学生挑战老师是常态;以色列,失败意味着重启;德国,高质量来自“不怕犯错并解决”。周轶君在芬兰曾经泪崩了,因为孩子和老人互画肖像,她开始因为“不太会画”而自卑,直到老师告诉她说:“这不是比赛。” 周轶君在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儿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她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对公民的定义,一种文化对人的理解。 康德说,儿童最大的欲望是长大。可大人的“好意”往往成了孩子成长的枷锁。 教育的灵魂不该是竞争或放纵,而是平衡——让孩子在规则中学会自由,在失败中找到力量。芬兰教育无排名却拿过国际第一,德国教育无乐器考级却遍地音乐家。 这说明,评价体系未必是成功的保障,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才是关键。 工业时代需要标准化的工人,今天却需要解决未知问题的开拓者。中国教育擅长前者,却在后者上吃力。未来的孩子要面对AI、气候危机、全球竞争,刷题能解决问题吗?芬兰的森林课、印度的主动发言、以色列的创业精神,或许更接近教育的未来。
刷完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不禁感慨:中外教育真是两个世界。 中国家长是全球最焦虑
和自己赛社会
2025-04-05 18:01:08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