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疗界迎来了一个超级大惊喜,绝对能让大家忍不住拍手叫好!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做出重大改变,取消门诊预交金,还将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医保患者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从现在起,去这些医院看病,再也不用在就诊前为了提前支付一大笔费用而发愁了! 看病就医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问题,而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更是直接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那么,这项政策究竟是如何出台的?它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 在过去,为了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缴费等候时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医疗机构相继设立了住院预交金和门诊预交金。简单来说,预交金就是患者在门诊或者办理住院之前,需要预先支付的一笔押金,作为后续治疗费用的一种保障,这也是公立医院传统的收费方式 。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预交金原本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许多地方开始率先取消门诊预交金,比如北京、上海等地。而此次则是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统一行动,全面取消门诊预交金,并规范住院预交金管理。这无疑是医疗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彰显了国家致力于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提升就医体验的决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财务司司长刘魁表示,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经过研究决定,自2025年3月起,全国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门诊预交金,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就医压力。 从2025年3月31日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并且要限时清退患者以前缴纳的门诊预交金。这意味着患者在门诊就医时,无需再像以前那样提前支付一笔费用作为押金,可以直接挂号、看病、缴费,真正实现了“先看病后付费”,大大简化了就医流程。 不过,为了避免“一刀切”给部分群众带来不便,政策也有一些特殊规定。对于不会使用新型支付方式的老年人群,由于他们有比较频繁的就诊服务需求,所以这部分人群可以保留预存费用等方式;对门诊手术、急诊手术等类似住院一次就诊需多次缴费的复杂情形,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医疗机构也可以预收费用 。 自2025年6月30日起,公立医疗机构要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医疗机构需要根据住院患者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结算类型、患者医保类型和报销比例等因素,参考同病种前3年度实际发生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合理确定住院预交金额度,并且要公示常见病种预交金收取额度,接受群众监督,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 。 举个例子,假设某医院经测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某病种过去三年平均住院费用是9000元,医保报销后个人平均自付的费用是3000元,那么该医院向该类患者收取的预交金就不得超过3000元。相比以往,患者需要提前支付的住院费用大幅降低,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无疑减轻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这项政策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首先,经济负担得到了显著减轻。取消门诊预交金,让患者不再需要为了看病而提前准备一笔额外的资金,避免了因费用问题延误治疗的情况发生。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更是让患者在住院时无需一次性支付高额押金,缓解了资金周转的压力。 其次,就医体验得到了极大提升。简化的门诊缴费流程,让患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就医,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和繁琐的手续。对于一些病情紧急的患者来说,能够更快地接受治疗,这可能会对病情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于医院而言,取消门诊预交金和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院的现金流,但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一方面,这促使医院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例如,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科室间信息互通,方便患者查询预交金交纳明细、住院费用明细等;优化医疗机构内部工作流程,及时办理出院结算;积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推行“一站式结算”“床旁结算”“线上结算”等便民措施,提供多种交费渠道和结算方式,增强支付和结算的便利化、快捷化 。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对于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门诊预交金和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这一政策,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你们的观点和经历!
她40岁守寡,继承70亿遗产,本可潇洒度日,却因1句遗嘱成上海首富 “金融圈最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