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鱼的历史知识清明前做了刀鱼馄饨,是从江阴那送来的馅与皮子,包法是自己玩的,像

哈密瓜说文化 2025-04-04 23:50:08

刀鱼的历史知识

清明前做了刀鱼馄饨,是从江阴那送来的馅与皮子,包法是自己玩的,像船也像元宝。吃完也写了一篇稿子,专讲刀鱼。

现代人常常把清明当作一个记忆的时间。据传“明前鱼骨软如绵,明后鱼骨硬似铁”,清明前的鱼比较鲜美。古人发现刀鲚来时,常有杨花飞舞,这样的景象北宋梅尧臣一人就写了不少。“杨花正飞鲚鱼多,良脍举酒谢河伯”、“鲚鱼何时来,杨花吹茫茫”、“日暖杨花四散开,江边鲚鱼无数来”、“春浦杨花撩乱飞,春江鲚鱼来正肥”、“过淮逢絮鲚,泊岸采芦蕨”……古人的诗句里虽也有提及寒食清明,不过他们默契把杨花柳絮,风吹浪白当作刀鲚的信号。北宋司马光写“鲚鲙思吹絮”之句时自注:“吴中食鲚鱼鲙以杨花为候。”

刀鱼的食用方法很多,主要清蒸、煮汤、酥炸或做鱼鲙。《随园食单》中介绍蒸刀鱼的做法如做鲥鱼,用甜酒酿、清酱与鱼同蒸,不加水。如嫌鱼刺多则可刮取鱼片,钳抽出鱼刺。选用火腿汤、鸡汤、笋汤煨煮。晚清上海南汇人倪斗南曾赞道:“春三刀鲚炖鲜汤,不用煎熬异味尝。”

怕刺的人还可以选煎炸,不过袁枚吐槽金陵人怕有鱼刺,炙鱼到焦枯的地步,是不可理喻的。他分享了芜湖陶太太做法:用快刀将鱼背斜切,碎骨尽断,再下锅煎黄再添佐料,吃起来便不觉有骨刺。《调鼎集》记载炸过鲚鱼的油,古人也会去渣贮存起来,用此油浇各味菜肴或作汤羹,味亦鲜美。这真有点像调味料油的意思了。清代鲚鱼还会刮肉脱去细刺,油炸做鲚鱼饼,或与虾仁相混做成长圆丸子炸食。

最经典的要算刀鱼饭与面。

具体可见:

清明节

0 阅读:0
哈密瓜说文化

哈密瓜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