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人生富过一次后又跌回底层,大多数人压根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可不是毒鸡汤,而是扎心现实。财富积累耗时漫长,可消散却在转瞬之间。为啥多数人难以迎来 “第二次富裕”?这背后涉及认知、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冲击。 先聊聊认知与心理层面。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提出 “损失厌恶” 理论,简单人们对失去的痛感远超收获的喜悦。从未富裕过的人,心理基准点处于贫穷状态,对现状较少不满;可曾享受过富裕生活、体验过高品质日子的人,基准点已然抬高,一旦跌落,心理冲击堪称毁灭性。就好比,月薪 3000 元的人,每月稳定收入 3000 元,觉得生活平常;而月薪 3 万的人,若收入骤降至 3000 元,日子便成煎熬,只因认知难以适配低质量生活了。习惯坐头等舱,再去挤绿皮火车,能适应吗?习惯喝蓝山咖啡,再喝三块钱的速溶,还觉得香吗?习惯住高档小区,再回城中村,真能适应吗?这并非矫情,而是人性。人的欲望不可逆,见过更好的,就难再回到过去。这也解释了,为啥破产富豪比穷人更易走向极端,因为他们难以接受 “普通人” 的生活。虽说有人认为,适应能力强的人能迅速调整,但现实中,这种人少之又少。 从社会关系看,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非感情链接,这在《穷查理宝典》里有提及。富裕时,社交圈、朋友、合作伙伴围绕财富建立。一旦跌落,这些关系迅速崩塌。拿贾跃亭举例,乐视辉煌时,他身边皆是资本大佬;乐视崩盘,负债数十亿,昔日朋友瞬间消失,甚至有人落井下石。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破产后,高管们失业,社交圈子也瞬间瓦解。有钱时,旁人问 “你最近投资啥?有好项目介绍下”;跌落时,态度变成 “这人咋回事?不会缺钱了吧?” 更扎心的是,若身边人都是富裕时结识的,破产后很难找到真心帮自己的朋友。有人觉得,真心朋友不会因财富变故离去,然而大量事实表明,多数关系还是基于利益。 再说经济环境与思维模式。很多人以为,曾经富裕的人能快速再次致富,实则不然。富人商业模式多为 “资本运作”,并非 “从头创业”。富人投资资源与机会,穷人靠时间与体力打拼,富人习惯 “钱生钱”,一无所有时,便无法参与这种游戏。曾经成功的人,跌落后难以适应普通人生活,不愿从头开始、做低端工作,不想重复积累财富过程,结果愈发焦虑、绝望,直至沉沦。有人认为,过往经验能助力快速翻身,可实际上,环境变化,过往方法论可能失效。第一次赚钱可能因赶上风口,如 90 年代炒房、00 年代电商红利、10 年代互联网创业,但历史不会简单重演。许多 80 年代靠倒卖批发发家的个体户,电商时代被淘汰;靠房地产赚得第一桶金的人,面对如今市场寒冬也束手无策。据调查,创业失败一次后,再次创业概率急剧降低,因为心理创伤让人自我怀疑、惧怕失败。曾经的富人,更难再拼,因深知成功艰难、失败痛苦。 那如何避免 “人生只富一次”?若已实现阶层跨越,关键是别让自己跌落。记住,现金流如同命根子,一旦断掉,财富游戏就结束了。人脉基于财富,真正能助东山再起的,唯有自身能力。还有,欲望越大,崩溃越快,能适应普通生活,低谷时才能生存下去。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从高处跌落且再也回不去的痛苦。财富与人生皆流动,富过一次后,重要的不是追求第二次,而是确保不跌落。 如果这篇内容对你有启发,不妨点个赞、关个注,感谢!
努力的人,终究天不负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