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处死刘伯温的前一个晚上,马皇后派人送水果给刘伯温,只见篮子里放着俩枣一梨。次日,刘伯温跪在朱元璋面前高呼:“陛下,臣有一字不会写。”侥幸保得一命! 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后,一道杀机渐渐弥漫在京城上空。这位出身贫寒的皇帝,随着权力的稳固,疑心也越发重了。那些曾与他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如今一个接一个倒在了他的屠刀之下。身为朱元璋得天下的第一谋士,刘伯温深知自己迟早也会成为皇帝猜忌的对象。 洪武四年的一个傍晚,刘伯温正在书房整理古籍。这位65岁的老臣早已辞官回乡,本想在家乡青田颐养天年。可惜,即便远离朝堂,他依然未能摆脱君王的猜忌。一名侍女匆匆走进书房,送来一个精致的水果篮,说是马皇后差人送来的。 "马皇后的礼物?"刘伯温有些诧异。他掀开盖布,只见篮子里静静躺着两个枣子和一个梨子。刘伯温顿时愣住了,良久,他的眼神从迷惑转为惊恐。"枣子、梨子...早离!马皇后这是在告诉我赶紧离开!" 刘伯温冷汗顺着额头滑落。他太了解朱元璋的性格了。当年,他不过是50岁的布衣,被朱元璋两次盛情相邀,前往金陵辅佐。刘伯温一到朱元璋帐下,就献上了"时务十八策",为这位野心勃勃的将领指明了战略方向。正是在他的建议下,朱元璋先消灭了陈友谅,又干掉了张士诚,一步步扫清了统一天下的障碍。 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亲率水师与陈友谅决战。为了掩护自己,朱元璋命令将所有战船都涂成白色,但敌军还是发现了他的旗舰。在炮火即将轰向朱元璋的千钧一发之际,是刘伯温观天象发现不妙,提醒朱元璋换船脱险。 "可如今,这些恩情都不足以让朱元璋记住啊!"刘伯温苦笑着拿起笔,通宵达旦思索对策。 他想起自己任御史中丞时,曾严惩贪污,得罪了丞相李善长。李善长的侄子李彬因贪污被抓,李善长亲自上门为侄子求情,但刘伯温铁面无私,坚持将此事上报朱元璋。李善长从此对他怀恨在心。 后来朱元璋私下召见刘伯温,询问谁可替代李善长担任丞相。朱元璋试探性地问了几个人选,刘伯温逐一否定,最后朱元璋提议由刘伯温自己担任丞相。刘伯温坚辞不就,说自己生性耿直易得罪人,恐难堪此任。朱元璋听后久久不语,心生疑虑,认为刘伯温可能有不臣之心。 次日清晨,刘伯温穿戴整齐,神情肃穆地步入朝堂。虽然心中已有退意,却还是按照惯例参加了早朝。朝议结束后,刘伯温上前请求单独见朱元璋一面。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应允了。 偌大的御书房内,只有君臣二人。刘伯温恭敬地递上自己准备好的辞呈,朱元璋接过扫了一眼,然后平静地问道:"爱卿,你要做什么?" 刘伯温不慌不忙,正色道:"陛下,臣有一字,不知道陛下可否指点一二。"这一请求让朱元璋愣了一下,眉头微皱。 "什么字?"朱元璋问道。 "回禀皇上,正是'赦'字。"刘伯温一边说着,一边上前为朱元璋铺好纸张。朱元璋心中虽有疑惑,但看着刘伯温恳切的目光,还是提笔写下了"赦"字。 朱元璋从桌子上拿起纸递给刘伯温,说:"这就是赦。"刘伯温接过纸张,突然跪倒在地,连连叩首:"谢陛下宽宏大量!" 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是用这种巧妙的方式乞求自己的恩赦。他不禁回想起这些年刘伯温对自己的忠心耿耿。当年若没有刘伯温的谋略,他又怎么能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最终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叹了口气:"爱卿不必多礼。" 刘伯温抬起头来,仍然跪着说道:"陛下!臣年事已高,特请回故里,还望陛下允准!"朱元璋沉默片刻,终于点头同意了。 刘伯温就这样侥幸保住了性命,回到了家乡青田。他深知朱元璋的疑心重,所以回乡后越发谨言慎行,不与任何地方官员往来,只是饮酒咏诗自娱自乐,从不在人前谈论朝廷之事。 然而,退隐并未能让刘伯温彻底安全。时任丞相胡惟庸怀恨在心,在朱元璋面前进言说刘伯温私下占用了一块带有"王气"的土地,再次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随即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为了打消朱元璋的疑虑,刘伯温不得不再次前往南京。胡惟庸见状,便每日派太医送药来,并监督刘伯温服用。刘伯温明知药中有毒,却已无力反抗,只得含泪喝下。没过多久,刘伯温病情加重,最终在1375年离开人世,享年65岁。 他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在所有开国功臣中,虽然刘伯温本人免于被杀,但他的子孙后代无一幸免:长子刘琏被迫害致死,次子刘璟在狱中绝望自尽,长孙刘廌被夺爵流放。短短十年间,名扬天下的青田刘氏,从开国元勋变成了罪臣之家。
一日,朱元璋看常遇春清心寡欲,特意安排2位美婢过去伺候。洗漱之间,一位婢女,不小
【9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