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走中国女人600亿!被官媒揭穿的“防晒衣”,套路太深了…… 小红书评论区里关于"防晒正确操作"的讨论比博主本人的内容更加精彩。有人分享:出门前必须先涂两层防晒霜作为打底,再穿防晒衣,戴防晒帽,加上防晒面罩,最后是防晒墨镜。这还远未结束,防晒手套、防晒围脖、防晒脚套缺一不可,稍有遗漏便是"前功尽弃"。 时间回溯到几年前,青岛大妈戴着"脸基尼"到海边欢乐,曾被全国网友当作笑料。如今,笑声消失了,因为年轻人正在经历从嘲笑大妈、理解大妈到自己变成"超级防晒大妈"的轮回。 这种全民防晒热潮催生了庞大的市场。灼识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防晒服饰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45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11亿元,预计2026年将膨胀至958亿元。单是2021年,天猫平台就创造了270亿元的硬防晒销售额。 防晒装备已经男女老少通杀。之前担忧撑伞不够阳刚的男士,现在也成了防晒装备的忠实用户,从轻便防晒衣到冲锋防晒衣、防晒冰丝袖、真丝面罩加墨镜的全套装备,一应俱全。甚至连天津跳水大爷们也不甘落后,特意向妻子借了防晒连体衣。 更值得注意的是消费人群的低龄化趋势。《2022年防晒行业趋势报告》显示,2019年防晒品消费者中,22岁以下人群仅占16.98%,到2021年骤增至45.04%。家长们也开始为上小学的孩子购买专用防晒装备,防晒教育俨然与其他教育一样"要从娃娃抓起"。 在此防晒热潮中,防晒衣的形象也发生了质变。过去的物理防晒产品十分朴素,主要用户是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户外工作者,价格亲民,几十元即可满足基本需求。而今,防晒衣已成为时尚单品,造型从轻薄衬衫到中东长袍应有尽有,只露出一双眼睛的全覆盖款式也大受欢迎。 最让人乍舌的是价格的飙升。曾经的平价实用品如今动辄数百元,高端品牌如始祖鸟的防晒衣更是2000元起步,波司登的UPF100+防晒衣售价也高达上千元。一件薄如蝉翼的防晒衣,竟卖出了羽绒服的价格,让人不禁疑惑: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 防晒衣行业最神奇的地方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数字游戏的魔力。走进任何一家电商平台,搜索防晒衣,几乎所有商品都会标注UPF40+、UPF50+,销量往往在2000+以上。这些数字背后藏着商家精心设计的营销迷局。 2021年,一位记者随机联系了一家标注"UPF50+"的店铺,询问客服UPF的具体含义。客服避开问题直接回复:"防晒效果可以的。"许多消费者并不清楚,国家规定防紫外线产品UPF值需大于40,UVA透过率小于5%,这样才能达到97%的防晒率。而当UPF值达到50+时,防晒率约为98%。超过这个数值,无论标注UPF100+还是UPF2000+,防晒效果提升都微乎其微,却能大幅提高售价。 更荒谬的是,一些品牌为体现防晒衣的"高科技",开始在功能上大做文章。HOII曾推出售价1948元的连帽防晒衣,宣称使用了专利"光能布料",能减少皮肤"7.01%的黑色素值、63.65%的皱纹数量"。某品牌的"面膜防晒衣"系列则声称在面料内添加了"762MG/kg玻尿酸",穿上后"相当于敷了一层面膜",声称"肌肤含水量比不穿高出36%"。 木糖醇面料的防晒衣也不甘示弱,商家宣传这种由"木糖醇冰氧气"制成的面料能"一秒散热,上身立减5℃"。更有品牌打出"驱蚊"概念,声称其防晒衣面料能有效避开20多种蚊虫,趋避率高达97.06%。 这些概念的炒作让许多消费者信以为真:既然穿个防晒衣还能护肤驱蚊降温,何乐而不为?在这样的营销逻辑下,商家得以不断提高价格,上千元的防晒衣也就见怪不怪了。 恐惧则是另一个营销利器。近年来,热射病、晒伤新闻频频出现,强化了消费者对紫外线的恐惧。商家宣传"紫外线过多将导致皮肤变黑、老化、皱纹,严重可能引发皮肤癌",在这样的氛围下,许多人甚至在阴天和晚上也全副武装。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消费者购买的防晒产品效果不如预期,他们不会质疑产品本身,反而更急于寻找"更有效"的防晒衣,进一步助长了消费循环。 意见领袖的推广则为防晒衣市场推波助澜。以蕉下为例,其招股书显示,2021年与近600名KOL合作;2022年上半年,合作KOL数量暴增至1577位。李佳琦等顶流主播的助力功不可没,蕉下曾在一个月内三次与李佳琦合作。随后,蕉下收入从2019年的3.85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24.0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50%。 然而,人民日报等官媒已多次提醒:防晒虽好,过犹不及。紫外线是促进维生素D合成的重要因素,完全阻隔阳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健康问题。有博主做过测评,发现简单的黑色胶带物理遮挡,防晒效果反而优于各种防晒产品。
昨天带的那个居然停产了lbs…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