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

哄动这史记 2025-04-04 13:07:21

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竟然都不约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   中国和泰国的文化往来,就像街坊邻居互相串门带特产。这几年,中国电视剧、网络小说在泰国火成了国民级的现象,泰国民众都追着更新看。   他们还把中国仙侠剧里的招式编成搞笑短视频,自发的给各种影视剧配音。汉语课在泰国中学成了"网红选修课",连菜市场大妈都能蹦出两句"你好便宜"。   而这种文化输出的现象最近又出现在了一个新的领域里——盲盒。   2025年春天,三十多万泰国人涌入了上海各大商圈,上演了一场场奇特的“跨国采购潮”。在各处的泡泡玛特和TOPTOY门店里,一群泰国游客正蹲在地上整理成堆的盲盒,行李箱里塞满了盲盒开出来的各色玩偶。   他们既不去外滩欣赏夜景,也不去品尝城隍庙的小笼包,对于路过的网红店也是视而不见,目标明确得令人惊讶。   近些年来盲盒可谓是异军突起,这种装在盒子里却不知其庐山真面目的潮玩让不少年轻人为此前赴后继。   而其中泡泡玛特更是在这个领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你可能在商场里见过这样的场景,年轻人围在自动贩售机一样的货架前,拿着小盒子反复摇晃,试图通过重量判断里面装的是不是隐藏款。   这就是泡泡玛特的"盲盒经济学",这个2010年诞生于北京中关村的品牌,最初只是家格子铺,如今已经变身为年入近五十亿元的潮玩帝国。   而泡泡玛特虽然在泰国也开设了门店,但供应链的"时差"仍在制造焦虑,那里的新品似乎总比中国的晚一些到货,而作为“进口货”价格自然也比中国高出不少。这样的时间差和价格差刺激了代购热,形成越难买越想要的消费心理。   而这个LABUBU在泰国究竟有多火呢?   在曼谷机场,粉丝们为了迎接LABUBU新品曾经引发秩序混乱;清迈寺庙里,僧侣们诵经间隙会交换玩偶;而纹身师将它的形象与佛教梵文结合,设计出“祈福款”纹身。   LABUBU既像童话里的捣蛋鬼,又似守护精灵的矛盾设定,让它在社交媒体引爆上亿次仿妆挑战,连明星都戴着它走红毯。   而还有一些只有中国市场独有的联名款,比如故宫联名款、城市限定款等特定的款型,这些在泰国二手平台甚至能被炒至上千元的款式,但在上海只需要用原价就能入手。   四小时航程内,他们周五下班飞上海,周日带着战利品返程上班的流程已成常态,这些“周末购物客”就像是候鸟一般往返。   有些代购者发现,只要买二十个盲盒就能赚回上海往返机票钱,代购团队甚至成箱采购,一经转手,利润超过两倍。   南京东路旗舰店的店员形容现如今周末的场景时说道:“现在每天接待的顾客里有80%都是泰国的游客,我们都学了几句常用的泰语,收银台也都会常备着泰语的卡片。”   正是因为盲盒文化的对外输出,使得现在大部分泰国游客在潮玩店的精神头,比去看东方明珠还足。有的旅行团甚至特地压缩了观光时间,专门留出半天时间给游客扫货。   泰国虽然也有旗舰店,但是价格高、限定款稀缺始终都是影响体验的问题,随之而产生的便是泰国街头山寨货横行,那些爱好者只能选择跨国购买。   但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文化输出并不是一味的填鸭式营销,而是创造能引发共鸣的符号。   主要信源:新闻坊2025年3月31日《意外了!30万泰国人扎堆来上海“轧闹猛”,原来都是冲着这些》  

0 阅读:0
哄动这史记

哄动这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