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2年,右腿负伤的陈赓秘密来到鲁迅家中二人促膝长谈,没想到陈赓离开后没多久就被捕,而鲁迅手中留下一份地形草图。 (信息来源:广东政协网2024.4.10鲁迅与红军长征) 1932年的上海滩,局势复杂多变,文坛上有一位用文字当武器的著名作家,战场上有一位英勇善战的革命将领,这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人,却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相遇,是历史上的巧合,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国家内部问题重重,外部又遭受侵略,人民生活困苦,日本侵略者的军队野蛮地践踏着中国的土地,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地镇压革命根据地,整个中国都处在压抑恐怖的氛围中。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像鲁迅这样的左翼文化工作者,积极地希望和革命力量联合起来,希望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唤醒人民的觉悟,激励人民的斗志,他们相信文化的力量可以改变社会,抵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恰巧那时,腿部受伤的陈赓秘密来到上海治病,中共地下党组织很快发现了这个机会,希望借助鲁迅先生的笔,把红军的真实事迹写出来,鼓舞更多人参加革命,经过冯雪峰、朱镜我等人的安排,陈赓和鲁迅先生终于见面了。 陈赓曾两度拜访鲁迅先生,第一次见面,他详细讲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勇的反“围剿”斗争,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这情景深深地触动了鲁迅,第二次拜访时,陈赓从口袋里拿出铅笔,就在鲁迅的书桌上绘制了一张鄂豫皖根据地的军事简图,清楚地标明了山脉走向、河流分布以及敌军驻扎的地点,这张草图不仅仅是一张军事地图,它更像是一座连接文学世界与残酷现实的桥梁,让鲁迅先生对革命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那次会面,到现在还有不少争论,像具体时间、见了多少次、谁陪同去的,各种说法都有,不过,会面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这一点没问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化人和革命力量联系很紧密,这次会面就体现了这一点,当时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的方式,也投入到革命事业里了。 陈赓讲述的战斗故事和那张手绘军事地图,深深打动了鲁迅,他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听见了战士们英勇冲锋的呐喊声,鲁迅意识到,真正的文学创作不能只停留在书斋里,而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普通百姓的心声和诉求,因此,他产生了创作一部以红军为主题的小说的想法,并且立刻开始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红军,他广泛查阅各种资料,还专门和陈赓促膝长谈,详细询问红军战士们的生活起居和参加的每一场战斗,力求对他们的真实状态有全面的掌握。 可惜的是,这部小说最终没有写完,当时的大环境很不好,国民党对文化领域的管理越来越严格,鲁迅先生的写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他对红军战士的生活体验还不够多,要把握好写作的方向也有一定的困难。 更糟糕的是,陈赓后来不幸被捕入狱,这使得他后续的创作计划不得不被迫中断,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就算时间流逝,这张发黄的草图还是好好地保存在纪念馆里,它不仅仅记录着过去发生的事,更代表着革命的精神,草图里包含了鲁迅先生没能实现的文学理想,也让后人对描写红军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期待。 如果这本小说当年能够完成,一定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通过鲁迅先生深刻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和他们的革命精神,草图本身就像一个火种,点燃着人们对于那段历史和那些英雄的敬仰之情,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进。 鲁迅和陈赓的见面,说明鲁迅先生十分关心国家和社会,时刻想着老百姓,这也体现了文化和革命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即使在和平年代,我们仍然要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勇敢地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做出贡献。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而努力奋斗。
汉末最强世家—汝南袁氏。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