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无人机将大量携带病原体的蚊子运送到特定区域,释放蚊子致使特定人群感染烈性传染病,从而达到‘低成本传播致死性疾病’并使对方瘫痪的目的……”,这样反人类、毫无人道主义的内容与陈述,竟然来源于美国一份生物专利文件,更为可怕的是,美国当局竟然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份文件,这就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于这种近乎于种族毁灭的行为,是纵容甚至于支持的。 2022年9月的一天,日内瓦的联合国欧洲总部大楼内气氛紧张。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缔约国协商会议上,俄罗斯代表团展示了一份令与会各国代表震惊的文件。那是一份由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15年3月正式授予的专利,名为"毒蚊空中释放系统"。 专利描述的内容触目惊心:"由无人机将大量携带病原体的蚊子运送到特定区域,释放蚊子致使特定人群感染烈性传染病,从而达到'低成本传播致死性疾病'并使对方瘫痪的目的"。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份文件还特意补充说,一旦"调整或清除法律限制",该技术可立即用于军事用途,成为比现有最先进武器更为有效的"工具"。 蚊子,这种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第一大致命杀手"的昆虫,每年已导致约70万人死亡。它们能传播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等多种致命疾病。而现在,有人打算将这个自然界的杀手改造成为可控的生物武器。 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美国代表的回应令人失望:"该申请由私人实体提出、不代表美国政府。该专利并未付诸生产,而只有付诸生产才违反美国国内法。"然而,这种说法无法消除与会国的疑虑:谁是这一专利的申请人?他们是否有军方背景?研究过程是否得到了官方支持? 如果回溯历史,美国在生物武器领域的劣迹斑斑。早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就曾向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投掷800多枚细菌弹。1955年,美国海军在旧金山实施了代号为"海洋飞沫行动"的秘密计划,在市民不知情的情况下,扫雷舰携带巨大喷管在旧金山湾区喷洒混合了"粘质沙雷氏菌"的毒雾,导致当年肺炎病例异常升高,至少一人因此死亡。 更为长期的是1932年至1972年间持续40年的塔斯基吉梅毒试验,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在阿拉巴马州对399名感染梅毒的黑人男性进行了非人道研究,故意不告知他们患病情况且不提供治疗,仅仅为了观察疾病的自然进程。 除了"毒蚊"专利,俄罗斯提供的文件还显示,美国甚至在研究所谓的"毒弹"——将含有毒物或传染性病毒的胶囊混入子弹,使被击中的人即使不死于伤口,也会死于毒素或感染,并可能成为新的感染源。 2022年3月6日,俄乌冲突一触即发之际,俄罗斯方面截获了一份令人震惊的文件——乌克兰卫生部下令销毁能够引发鼠疫和霍乱的病毒。这只是美国全球生物军事布局的冰山一角。 早在2005年8月,美国国防部与乌克兰卫生部签署了一份看似无害的《关于防止可用于发展生物武器的技术、病原体和专业知识扩散领域的合作协议》。表面上,这是防止生物武器扩散的善举,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在该协议框架下,超过1.6万份生物样本被神秘地运出乌克兰,去向不明,用途成谜。 2015年3月,美国将这一合作升级为"生物协同计划",初始投资约253.5万美元。随后该计划经历了多次延期和追加投资,其中2017年一次性追加了高达2927.2万美元的巨额资金。对于这笔资金的用途,美方始终语焉不详,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 俄罗斯在日内瓦会议上指出,尽管美方一再宣称其在乌克兰的合作研究"完全是和平的性质",主要目的是帮助乌克兰改进流行病学监测,但从五角大楼获取资金的这些研究"并未把重点放在免疫与预防感染上"。这种说法与行动的不一致,加深了国际社会的疑虑。 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框架下,各缔约国承诺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不取得除和平用途外的微生物制剂、毒素及其武器。然而,美国作为该公约的草案发起国之一,却成为唯一拒绝谈判《公约》核查议定书的国家。这种双重标准直接削弱了国际军控体系的有效性。 面对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至关重要。专家指出,应对生物武器袭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是隔离防疫,将感染人群、可疑人群与健康人群完全分开;其次是消杀,确定污染区域,诊断治疗病人,消灭病媒昆虫和动物;第三是建立三防装备体系,包括防毒面具、防护服等关键设备;最后是在交通要道设立消毒站或检疫站,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近年来,中国也面临着生物安全方面的挑战。2009年广东投毒事件曾引起广泛关注。更近的例子是2022年2月,成都海关查获了一份标称"移民文件"的快件,内含8支未密封包装的人体唾液棉签拭子,这些样本可能携带病原体,构成严重的生物安全风险。 生物武器与核武器不同,它的扩散更为隐蔽,影响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加强《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执行机制,对美国等国的生物军事活动进行有效监督,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由无人机将大量携带病原体的蚊子运送到特定区域,释放蚊子致使特定人群感染烈性传染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04 00:44: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