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大龄创业,蹬三轮卖冰棍,三次登顶首富,39岁女儿却至今单身 2024年2月的杭州,冬寒料峭。在病房里,79岁的宗庆后虽然插着氧气管,却仍坚持与同事讨论公司事务。探望他的人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安排其他人代劳?"他轻声回答:"公司如同自己的小孩一样,放心不下。" 这位曾三次问鼎中国首富的企业家,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保持着创业初期那份执着与认真。几天后的2月25日10时30分,他与世长辞,享年79岁。 若要选一个物件代表宗庆后的一生,那必定是他脚上那双普通的黑布鞋。正是这双布鞋,让他获得了"布鞋老总"的亲切称号。网友曾在机场偶遇这位身家千亿的富豪,只见他独自一人,拉着普通行李箱在候机大厅等待,乘坐的是经济舱,与普通乘客无异。 时光倒流至1945年10月,宗庆后出生在江苏宿迁。尽管他的祖父曾在张作霖手下担任过财政部部长,但父亲宗启在新中国成立后失业,全家迁居杭州后生活艰辛。一家七口仅靠母亲在小学教书的微薄薪水度日,生活拮据到最小的妹妹不得不被送给别人家。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小小的宗庆后与弟弟走街串巷卖爆米花,在杭州火车站卖烤红薯。1963年,成绩优异的他因家境贫困主动辍学,18岁就去了舟山农场。这个曾是关押犯人的劳改所环境恶劣,每天要走15公里路,拉千余斤泥土。从种茶、割稻、搬砖、烧窑,到挑大粪甚至学会杀猪,宗庆后在舟山和绍兴的农场里度过了15年的青春。 "身体虽苦,精神不苦。"在其他工人休息打牌时,宗庆后一个人在角落看书。政治、管理、历史类书籍他广泛涉猎,尤其爱读《毛泽东选集》,反复钻研,为他日后的商业思想奠定了基础。 1978年,33岁的宗庆后终于回到杭州,在工农校办纸箱厂做推销员。此后十多年,他辗转多家校办企业,背着落地电扇挤绿皮火车,在城市角落追款讨债,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 直到1987年,已经42岁的宗庆后从同龄人大多已成家立业的年纪才真正起步创业。他借了14万元,承包了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做起了棒冰、橡皮、作业本的小生意。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接到学校要货电话,他就马上蹬上破旧三轮车送货。"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就是这样微薄的利润,积少成多,他一分一厘地积攒着创业资金。 "娃哈哈",这三个简单的音节,承载了多少中国人的童年记忆。而在这响亮名字背后,是宗庆后一手缔造的商业奇迹。 1991年,当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已小有成就时,宗庆后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以娃哈哈区区100名员工的小厂,投入8000万元兼并拥有2000多名职工且负债累累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轰动,被称为"小鱼吃大鱼"的商业奇迹。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三个月后,原本亏损4000多万的杭罐厂就扭亏为盈,当年娃哈哈销售收入、利税就增长了一倍多。第二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利润7000多万元,实现了从小企业到大企业的跨越。 到了1994年,面对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坏账、三角债务问题,宗庆后再次创新,推出了"联销体"制度。这一营销模式让娃哈哈的销售渠道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全国各地的县镇乡村,为后来AD钙奶、纯净水、营养快线等产品的全国性推广奠定了基础。 提及宗庆后的经营哲学,最精炼的总结便是他自己概括的12个字:"专注主业、小步快跑、不断创新"。在资本市场热闹非凡的年代,娃哈哈却始终不上市、不融资。宗庆后曾坦言:"我们这么多年的企业效益很好,原始积累充沛,而且一直遵循'小步快跑'的经营思路,不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没有盲目扩张发展。因而娃哈哈并不缺钱,不缺钱当然也就不需要借钱。"这种坚守让娃哈哈在银行有着上百亿的存款,拥有了穿越经济周期的底气。 在宗庆后看来,企业经营需要"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这位企业家最推崇的是"企业禅"的境界,他曾说:"如果我的'天命'是呈现一种价值观与可能性,使年轻的创业者找到方向,看到哪怕一线的亮光,我一定会觉得这是有价值的,值得我义无反顾为之付出的。" 娃哈哈的企业文化被宗庆后定义为"家文化",其核心是"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员工福利成为重中之重。近年来,娃哈哈年年发放总计6亿元的年终奖。2023年8月,因业绩增长,宗庆后给全体员工发放额外奖励,总金额超千万。2019年,杭州的娃哈哈老罐头厂拆除后,他四处奔走,为员工争取在原址上建起千套廉租房。 即使是在晚年,这位"企业禅"的实践者也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2020年,75岁的宗庆后化身"大龄网红",出现在直播间为娃哈哈带货,花式比心互动。2021年,他又拿下基金从业资格证,震惊金融圈。他曾表示要干到90岁,坚持创业时的做事风格。
42岁大龄创业,蹬三轮卖冰棍,三次登顶首富,39岁女儿却至今单身 2024年2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04 00:44: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