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一农民收获了十几袋麦子,没有空地晾晒,就把麦子晒在马路边上,希望麦子能早点晒干。不料,一辆洒水车经过,洒水车将喷头对着晾晒的麦子,一阵喷洒,农民看到十分气愤,却又无可奈何,他只能望着洒水车扬长而去。 天刚蒙蒙亮,河南南阳的乡村里就热闹起来。六月的阳光格外明媚,金黄的麦浪在田野间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成熟麦子特有的清香。这是一年一度的麦收时节,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在这个村子里,老张家的麦子也到了收获的时候。和往年一样,他们要抢在麦子最佳收割期将其收割完毕。农村有句老话:"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说的就是麦子成熟后要把握好收割时机。若是错过了最佳收割期,等麦子完全成熟,麦粒就会自然脱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一天清晨,老张和儿子背着镰刀出了门。六月的太阳升得很快,他们要在太阳还不算毒辣的时候多干一会儿。父子俩配合默契,一个负责割麦,一个负责捆扎,动作麻利。汗水很快就浸透了他们的衣背,但两人谁都没有停下来休息,生怕耽误了收割的黄金时间。 到了正午时分,地里的麦子总算收割完了。看着十几袋沉甸甸的麦子,父子俩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新的问题很快就摆在了面前——这些刚收割下来的麦子必须尽快晾晒,否则容易发芽发霉。可是家里的院子太小,根本放不下这么多麦子。 为了解决晾晒的问题,老张先去找了几户邻居商量,想借用他们家的场地。但收麦子的季节,谁家不是自顾不暇?东家的场地堆满了自家的麦子,西家的院子也被占得满满当当。眼看着太阳越来越毒,这么好的晾晒天气可不能白白浪费了。 无奈之下,老张只好将目光投向了村边那条宽阔的马路。这条路平时车辆不多,路边还有一块水泥地,晾晒再合适不过。但他也知道在马路边晾晒不太合适,于是特意选了路边最窄的一块地方,将麦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好,确保不会影响来往的车辆。 老张看着地上摊开的麦子,心里盘算着:天气这么好,估计用不了多久麦子就能晒干。到时候运到粮站卖个好价钱,这一年的辛苦就都值得了。他丝毫没有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一件让他始料未及的事情。 正当老张和儿子在路边守着麦子时,村里七十多岁的王大爷拄着拐杖路过。看到路边晾晒的麦子,他停下脚步,对着老张点了点头。王大爷感慨地说,现在村里确实没有什么公共晾晒场地了,年轻时村头还有个大打谷场,如今都盖上了房子。 不远处小卖部的老板娘也走了出来,她看了看天色,提醒老张最近这段时间每天上午都会有洒水车经过,让他们多加注意。但老张觉得洒水车司机应该会理解农民的不容易,看到晾晒的麦子肯定会避开的。 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了马达的轰鸣声,一辆绿色的洒水车缓缓驶来。车上的司机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仿佛没有注意到路边的麦子。洒水车越开越近,喷头依然开着,道路两侧的地面被均匀地喷洒着水流。 老张赶紧招手示意,希望洒水车能暂时关闭喷头。然而洒水车依旧按部就班地前进着,喷头的方向甚至略微偏向了晾晒的麦子。水流毫不留情地洒在了金黄的麦粒上,将原本干燥的麦子打得湿漉漉的。 洒水车的司机似乎在执行某种不能打破的规程。他握着方向盘,目视前方,仿佛这些麦子只是路边的普通物件。车子平稳地驶过,留下一片狼藉的现场。在场的村民们都看到了这一幕,有人摇头叹息,有人低声议论。 老张站在湿透的麦子旁边,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他和儿子只能默默地弯下腰,开始收拾被打湿的麦子。这些麦子现在必须重新找地方晾晒,否则很容易发霉变质。路过的村民们纷纷停下脚步,有的帮忙收拾,有的指点可以晾晒的地方。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有人说这洒水车太不近人情,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就算要执行任务,也该先打个招呼。也有人说在马路上晾晒确实不妥当,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应该想办法找其他地方。 事后,当地县环卫局对此事作出了回应。他们表示,根据相关规定,道路上确实禁止晾晒粮食,这是为了确保交通安全。不过他们也承认,已经告知洒水车司机,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应当暂时关闭水阀,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个看似简单的洒水事件,实际上折射出了城市管理与农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一边是必须遵守的交通法规,一边是农民晾晒粮食的现实需求。在法律与人情之间,或许需要寻找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当天下午,老张父子在村民的帮助下,终于在村头找到了一块空地,重新铺开了那些还带着水气的麦子。太阳依然火辣辣地照着,但这次,麦子总算能安安稳稳地晒干了。
河南南阳,一农民收获了十几袋麦子,没有空地晾晒,就把麦子晒在马路边上,希望麦子能
玉花芳草甸
2025-04-03 23:00:40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