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语文作文竟无人能看懂,请专家辨认后发现,这篇作文居然是用甲骨文写的!可是因为内容“牛头不对马嘴”,这篇作文最后只得了6分。虽然分数低,但这名考生却成为了人人追捧的“香饽饽”,四川大学更是将其破格录取!谁知他入学仅仅2个月,他的专属导师就向川大辞职,并扬言“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9年6月17日,四川省高考阅卷现场传出了一篇名为《高考阅卷花絮:四川惊现甲骨文作文》的帖子,而发帖人自称是本次高考语文阅卷组的成员之一。 当时正值高考阅卷的关键时期,这则消息也迅速在网络上传开,而后就有其他阅卷老师证实,并表示这篇甲骨文作文的题目为《熟悉》。 随着帖子的热度越高,不少网友都好奇这篇作文到底能得多少分,作文写得内容是什么,而其中最令人好奇的就是这篇文章作者的身份! 由于当年的高考并未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古文字书写,阅卷老师们不得不认真对待这篇独特的作文。 可面对这些刻画在试卷上的神秘符号,阅卷老师们也陷入了困境。尽管作者的书写工整得体,但内容却难以辨认。 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情况,阅卷老师将此事上报给了语文质检组,质检组收到试卷后的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四川大学的一位古文字专家,并将作文的照片发送给对方,希望能尽快得到专业的翻译和解读。 随着专家的解读,阅卷老师们才读懂了这篇文章,可即便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包括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在内的多种古文字,但其内容却是“牛头不对马嘴”,与立意完全偏离。 虽然此人情况特殊,但高考作文分数评判必须严谨,因此在经过语文组全体成员商议后,这篇作文最终得到了6分,而作文的作者黄蛉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风云人物。 这篇被称为“最牛高考作文”的文章,虽然只得到了6分,但还是成功地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当高考成绩公布时,黄蛉的总分是428分,这个成绩原本难以让他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 可因为甲骨文作文的特殊性,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西南财经大学和四川大学都向黄蛉抛出了橄榄枝,希望能够招揽这位独特的人才。 西南财经大学全免学费,并承诺会全力培养他,但是由于该校没有黄蛉心仪的文字学相关专业,他最终拒绝了西南财大,选择了四川大学的锦城学院。 入学后,他在四川大学一批古文字专家的测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古文字知识和理解能力。 为了培养这位特殊的人才,川大为黄蛉量身定制了学习方案,甚至将已经退休的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崝请回来,一对一指导黄蛉的学习。 黄蛉的到来也为锦城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他成为了校园里的名人,许多同学都希望能与这位“甲骨文少年”合影留念。 一时间,黄蛉仿佛成为了天之骄子,未来似乎一片光明。 可令人想不到的是,黄蛉的大学生活并没有如外界想象的那般顺利。 入学仅仅两个月,专门指导黄蛉的何崝教授就宣布不再教授他,甚至向学校提交了辞呈。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在随后的采访中,何崝教授解释了自己辞职的原因。 他原本打算教授黄蛉先秦文献和古文字方面的知识,但黄蛉似乎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有些忘乎所以。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竟然声称自己可以轻易读懂《文心雕龙》这样的古典名著。 何崝教授指出,《文心雕龙》与古文字并无直接联系,他了解黄蛉的水平,以他的能力还不足以理解这部作品,在他看来,这样心浮气躁且沽名钓誉的学生支撑不起古文字的未来。 这一事件对黄蛉的学习和声誉造成了严重打击,在何崝教授离开后的两年里,黄蛉并没有在古文字研究上取得显著进展。 最终,他选择转入历史专业就读,似乎放弃了继续深入研究古文字的初衷。 此后,四川大学也不再对外宣传有关黄蛉的消息,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天才少年,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在了茫茫学海中。 有人说,他的学籍已经转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未来可能会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但这些信息都未得到官方确认。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11月08日《甲骨文考生获高校破格录取 导师斥学风浮躁罢课》)
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语文作文竟无人能看懂,请专家辨认后发现,这篇作文居然是
受伤的金珂
2025-04-03 16:50:0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