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河南高考状元,名校毕业,自己创业开公司,收入不菲。后却转头变卖掉资产,与妻子离婚,扔掉手机流浪街头。在他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河南省汝南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常学福的优异表现,让他顺利进入了汝南县高级中学就读。 在高中三年,常学福始终保持着年级第一的成绩。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教室晨读的学生,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人。 1997年的高考,常学福以超过800分的成绩(满分900分)成为了河南驻马店地区的理科状元。这个成绩不仅让整个汝南县为之震动,也为他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凭借这样的优异成绩,常学福最终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当时,这所学校已经是国内最顶尖的文科院校之一。 大学期间,他通过勤工俭学和家里邮寄的微薄生活费完成了学业。那时的大学生活,与现在的"宽裕"相比显得格外艰辛。 毕业后,常学福先后在威海和北京工作。这个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逐渐在城市站稳了脚跟。 在上海,他创办了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凭借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市场嗅觉,他的公司很快就步入正轨,收入也随之大幅提升。 在上海的创业之路,常学福走得相当顺利。他的软件公司专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在那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期抓住了市场机遇。 商海浮沉之中,常学福的事业不断扩大。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他的公司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常学福的个人生活也迎来了转机。通过业务往来,他认识了自己的妻子,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婚后不久,他们就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生活看似步入了正轨,但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却成了一个难题。 为了让公司更好地发展,常学福经常在公司忙到深夜。而妻子在生完孩子后,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关心。 工作与家庭的矛盾日益加深,夫妻之间的争吵也越来越多。最终,他们选择了和平分手的方式结束婚姻。 在离婚时,常学福展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他将大部分财产都留给了前妻和女儿,只为给她们一个稳定的生活保障。 失去了事业和家庭的常学福,选择回到了河南老家。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创业者,开始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 在老家,常学福租了一个小店面经营水果生意。从年营收数百万的公司老板,到日营收百元的水果店主,这种身份的转变让很多人难以理解。 水果店的生意并不复杂,当有顾客时就忙一会,没有顾客时就安静地看书。这样简单的生活,持续了整整七年。 在这七年里,他曾经熟悉的计算机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崛起,人工智能兴起,但这些似乎都与他无关。 每天面对着进货、卖货这样简单的生活,常学福似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但这种平静的生活,并不是他最终的选择。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高考状元,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为什么会选择如此落差巨大的生活方式。但对常学福来说,这只是他寻找人生意义过程中的一个驿站。 在经营水果店的七年里,他的生活节奏完全慢了下来。没有了公司的运营压力,没有了家庭的责任,他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 这段时期,常学福经常独自一人,不愿与人过多交谈。但从他偶尔的只言片语中,能感受到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017年的一个清晨,常学福简单收拾了几件衣物就离开了家。这一走,就是长达数年的流浪生活。 他没有带手机,切断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这种突如其来的选择,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感到不解。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常学福开始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旅程。他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体验着最基层的生活。 没有温暖的床铺,他就选择在桥洞下或公园长椅上过夜。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就靠着捡拾废品维持基本生活。 这样的生活方式,与他之前的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个曾经的高考状元,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选择了最简单也最艰难的生存方式。 常学福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另类的生活态度。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诠释了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从高考状元到流浪者,这种身份的转变引发了社会的深度思考。在当今社会,是否还存在着比物质更重要的追求? 常学福的经历,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从九十年代的高考改变命运,到新世纪的创业潮流,再到现在对生活意义的思考,每一个阶段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能性远比想象中要丰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哪怕这种选择与主流价值观相悖。 最后的常学福,依然在各个城市间漂泊。没有人知道他的下一站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是否找到了内心追寻的答案。 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社会的某些缺失,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意义的新角度。而这,或许就是他流浪生活最大的意义。
一句话的信息量能大到什么程度?这北京高考状元说的没错啊?
【10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