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空战中能不能先击落预警机?事实证明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还没等战机靠近,预警机早就发现并招呼同伴把它干掉了。 还记得在24年初,一则俄罗斯空中预警机被击落的消息,让不少关注军事的人感到意外。 毕竟这种被称为“空中指挥所”的飞机,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空战中防护最严密的目标之一,轻易动它不得。 为什么大家会这么想?因为预警机就是空中的“眼睛”和“大脑”。它本身不投入一线缠斗,但依赖机上强大的雷达,能在几百公里外就捕捉到敌方飞机或导弹的踪迹。 这不仅能为己方战机争取宝贵的预警时间,还能指挥引导整个空中的攻防作战。 这种超视距的探测能力,本身就是一道无形的屏障——还没等你靠近,它已经发现你,并调动力量来拦截了。 一般情况下,预警机绝不会孤零零地在天上飞。它们自身机动灵活,一旦感到威胁,可以迅速转移到安全区域。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身边总是前呼后拥跟着战斗机群,这些“贴身保镖”的任务就是清除任何试图靠近的威胁。 所以,想打预警机,就得先闯过战斗机护航编队和远程防空火力的层层拦截网。 很多时候不等攻击方看见预警机的影子,自己恐怕就已经先被对方的护卫力量或地面火力打掉了。 那次俄罗斯的预警机是怎么回事呢? 综合各方消息来看,很可能是在几个关键环节上出了纰漏。 据说,事发时这架预警机身边可能缺乏足够的战斗机护航,导致它直接暴露在对手的火力威胁之下。同时如果长时间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空域活动,也容易被对手掌握规律,增加被伏击的风险。 也有分析认为,其搭载的雷达系统相较于当前最顶尖的技术,可能在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上有所不足,影响了早期发现威胁和规避的能力。 这次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预警指挥体系的发展趋势。比如,新一代的预警机普遍装备了更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看得更远、更准,还能同时处理更多目标,抗干扰能力也更强。 而且这些先进预警机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深度融入整个国家的防空网络。它们与地面雷达站、其他飞机、防空导弹系统等实时共享信息,协同作战。 在这样一体化的体系下,预警机的安全更多依靠的是整个防御网络的整体效能,而不单单是几架护航战斗机。 只要这个大系统运转正常、保持警惕,预警机就能在相对安全的后方空域,持续发挥其核心作用。 想要攻击这种体系下的预警机,等于是在挑战一个国家完整的空中防御能力,其难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说到底,预警机能不能高枕无忧,最终还是要看保护它的整个作战体系是否足够强大、反应是否足够灵敏。 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A-50接连被传遭击落、损毁,俄军将失去全天候空中预警能力?——2024-02-27 ·环球网
美国根据歼50的照片对其性能做出了推测,机身长22米,翼展22米,机翼面积145
【21评论】【14点赞】
莉岩红
歼50掩面而笑,歼36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