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克萨战役中,清军凭借"红衣大炮"的火力优势,以500米射程碾压俄军火绳枪的100米有效射程,但这场胜利却成为清朝军事技术巅峰的绝唱。康熙朝后,保守政策与制度桎梏使火器发展陷入停滞,最终在19世纪鸦片战争中付出惨痛代价。
雅克萨城头的硝烟未散,康熙的朱笔已落在《庭训格言》上。那句"满洲根本,骑射为先"像道金箍,死死勒住火器发展的咽喉。戴梓捧着能连发28弹的"连珠铳"跪在乾清宫外,等来的不是封赏,而是流放盛京的诏书——这位火器天才的发明图纸,最终被塞进南怀仁的行李箱,成了比利时皇家军械博物馆的东方秘藏。
清廷的恐惧比沙俄的炮弹更致命。雍正五年那道"禁民间私藏鸟枪"的圣旨,硬生生掐断火器技术的民间血脉。云南土司捧着祖传的"火龙出水"火箭图纸痛哭时,紫禁城的造办处正忙着给火铳镶金嵌玉,把杀人利器改成贵族玩物。最讽刺的是乾隆年间《军器则例》,竟将火炮口径、弹药配比统统钉死在祖制框里,匠人稍作改良便要掉脑袋。这种"裹着裹尸布的创新",让清军火炮到鸦片战争时射程仍不足英舰三分之一。
康熙的权谋埋下双重祸根。他一面让南怀仁督造"神威大将军"炮,一面把戴梓的"子母炮"改名为"威远将军",抹去技术革新的痕迹。这种既要火器威力、又怕汉人掌握的矛盾心理,像极了既要吃鱼又怕腥的猫。三藩之乱时,吴三桂的火器营差点掀翻八旗铁骑,从此火器局匠户的户籍册全被标注"汉匠限三代",生怕技术流传民间。
制度性自废武功的报应来得迅猛。1840年虎门炮台上,关天培对着英舰冒烟的桅杆怒吼,却发现自家大炮的铅弹根本打不穿包铁船身——这些康熙朝流传的"红衣大将军",炮管里还嵌着工匠偷工减料塞的碎瓷片。更荒诞的是浙江前线,清军举着祖传火绳枪冲锋,却被英军燧发枪当成活靶子,阵亡名单上赫然写着"中枪三十七处"的蒙古骑兵。
历史最残忍的对比藏在细节里。当戴梓在沈阳郊外冻毙时,英国工匠瓦特正改良蒸汽机;当乾隆把玩镶金鸟铳时,法国兵工厂已用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枪管。清廷用祖训捆住科技翅膀,却不知世界已进入工业革命的血肉磨盘。那些被封存的火器图纸,最终化作圆明园废墟上的缕缕青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水生南阳
满清是中国最愚昧落后黑暗的朝代
凡尘一扁舟
鞭尸大可不必,吸取教训才是王道!毕竟历史己东流去,何时取回失去的东西才是今后我们该做的事!
海中之豚
满清本身是山野乡下人狗屁都不懂狗屎运才上了台面
问吧 回复 04-03 21:22
比明朝汉人老爷强多了
亲亲我的宝贝
强者从不抱怨别人误他,因为强者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弱者天天找理由,怨这个怨那个误他。
风向北吹
满人首先考虑的是满人的利益,
高速早该降资费
没有对手。所以就不思进取了。
anlexy
燧发枪清人称之为自来火,明郑就从荷兰大量进口,降清后反而弃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