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北大教授王青松因遭受不公正待遇,毅然决然的辞去全部职务,带着校花妻子隐居深山,彻底与社会隔绝。夫妻二人在山中的十多年时间里,将350万积蓄全部花光,原本打算将未来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的夫妻二人,却被7岁儿子的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内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燕山山脉深处,有一座无名的山峰,它的山腰上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桃花源”,它的主人名叫王青松,一位曾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法学硕士。 1979年,王青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在校期间,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学习能力,靠着此前在信阳地委机要局的工作经历,王青松在校期间极其优异。 本科毕业后,他又转而攻读法律系研究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 而在此期间,他还获得了校花张梅的青睐,二人最终喜结连理,一起留在北京工作。 1989年,王青松和妻子张梅正式搬离了北大校园,在香山附近租房居住。 可命运的转折往往来得猝不及防,1990年,王青松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北大哲学系的考试,然而就当他准备继续深造的时候,却被北大告知不予录取。 这对一个怀揣理想的年轻学者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击,可王青松并未就此放弃,他在第二年再次参加考试,结果还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但还是无法录取,这让他彻底心灰意冷。 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张梅也在职业发展上遇到了困境,作为一名北大高材生,张梅连续五年未能评上讲师职称,即便她的个人能力很强。 心高气傲的王青松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从1995年开始,夫妻二人就开始在香山脚下租地耕作,周末和假日都在田间劳作。 这种半隐居的生活持续了几年,直到2000年,王青松决定彻底脱离了北大,带着妻子深入大山,开始过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 夫妻二人拿出了这些年的全部积蓄,在燕山承包了2500亩荒山,真的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在他们隐居的山峰上,王青松和张梅开垦了40余亩耕地,种植了各种农作物,包括玉米、高粱、小米、大豆等。 此外夫妻二人还种了果树,养殖了牛、羊、猪、鸡等牲畜。在这里,他们坚持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追求纯天然的生活方式。 王青松夫妇的生活方式可谓原始而纯净,他们家中有石磨、石碾,张梅亲手磨了约3万斤粮食。 除了食盐,他们的生活用品几乎全部自产,他们使用草木灰和皂荚等天然材料替代现代日用品,完全摒弃了城市生活中的便利设施。 夫妻二人还不允许外人进入家中,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王青松的儿子王小宇出生并成长。 这个孩子从未接触过外界,他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于普通孩子,这也成为日后王青松考虑重返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维持这个“桃花源”,夫妻二人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据王青松透露,他们进山这些年共花费了约350万元。 这笔钱来自多个渠道,包括张梅之前在外讲课的报酬、编教材的收入,王青松在社会上讲课的积蓄,以及出售洛阳老家商铺的所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压力逐渐成为他们无法忽视的现实问题,每年仅仅是为了维持“桃花源”的正常运转,就需要25万到30万元,这笔开支主要用于修建水坝、雇佣工人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儿子王小宇逐渐长大,原本夫妻二人想要给孩子打造一个完全无污染的成长环境,甚至决定花钱聘请专门的老师为儿子授课。 可在儿子7岁那一年,王小宇在放羊的时候看到了一群和自己同龄的孩子,他们来自山脚下一个小山村。 王小宇虽然每天都很自由,但他却没有一个同龄朋友,他只能看着那些孩子一起玩耍,他却不敢加入其中。 有一个帮王青松夫妻打工的老伯看到王小宇时感叹:“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早该上学了。” 在听完这句话后,王小宇找到了父亲,说自己想要去上学,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儿子这番话狠狠地刺痛了王青松夫妇的内心,他们见识过了世界的参差,因此想要让儿子在一个无尘的环境中长大。 可到最后他们却发现,在儿子的认知中,世界并非是参差不齐的,而是五颜六色、缤纷多彩的。 他们意识到,虽然山中的生活纯净无污染,但也可能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为了儿子的未来,他们开始考虑重新回归社会。 为此,王青松开始联系北大的老同学,希望让他们帮助找一个适合儿子的学校。 尽管他们选择了隐居生活,但如今却不得不重新考虑回归社会,因为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信息来源:洛阳网——2011.05.04《洛阳籍北大教师王青松 遁入深山当隐士》)
2000年,北大教授王青松因遭受不公正待遇,毅然决然的辞去全部职务,带着校花妻子
受伤的金珂
2025-04-02 17:12: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