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曹操在铜雀台大摆宴席,看见曹植的妻子崔氏衣着华美,曹操突然大怒,下令赐死。曹植下跪哀求,曹丕却在一旁冷笑。 一件衣服而已,何须至此。见众人不解,曹操并没理会,直接走人,还是他的妻子卞夫人解了曹植心中的疑惑:“我们夫妻提倡节俭,崔氏却如此奢华,这不就是错了嘛。” 但不过一件衣服而已,就算是错了,惩戒一下就好,何至于赐死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曹操的心腹爱将崔琰。 崔琰是河北故城人,从小朴实敦厚,且熟读诗书,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十里八乡公认的正直善良之人。正直不假,但他肠子也直,总是想到啥说啥,也是个缺点。 崔琰生于乱世,各种势力征战不休,他不得已中断了学业,四处逃命。好在他心态很好,即使是在朝不保夕的处境中,也能在闲暇时弹琴看书,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磨练出了处变不惊的强大人格。 当时为了增强实力,各诸侯疯抢人才,三顾茅庐一类的事情屡见不鲜。袁绍也是那个时候,听说有崔琰这号人物,于是将他收入麾下。 有人赏识,还不用再居无定所,崔琰何乐而不为,但后来他发现事情并不如意。袁绍庸碌无为,收敛钱财要么靠打家劫舍,要门就去挖掘坟墓,反正都是些粗暴手段,搞得百姓苦不堪言。崔琰早就看不惯他这种下作行径。 后来袁绍不听崔琰的劝谏,非要跟曹操争个你死我活,结果被曹操所灭,崔琰便顺势投到曹操麾下,还做了曹丕的老师。 之后曹操做了冀州牧,他命人查看户籍,发现冀州居然有30万老百姓。曹操大喜,在会议上得意炫耀:“这真是个大州啊!” 众人纷纷附和,只有崔琰一脸严肃,大声呵斥道:“现在天下大乱,曹公你不想法子治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却只想着自己的好处,这是明公所为吗?” 道理没问题,但也说得太直接了,众人羞愧不已,曹操也是一脸尴尬,不过那时他依然把崔琰看作清正之人,所以并没有生气,反而恭恭敬敬道歉,自己当上丞相后,也给崔琰升了职。 曹操当上魏王后,想要立储君,他在曹植和曹丕之间犹豫不决,于是私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谁知崔琰竟公开表示:“自古立嫡立长,曹丕理应继承大统,我到死都是这个观点。” 曹操本想低调行事,却一下子被崔琰摆到明面上,实在是尴尬至极,心里因此暗暗不爽。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曹操心中的不满逐渐堆积,但他不忍心失去这样一个人才,更何况两家又结了亲,曹植娶了崔琰的侄女为妻,曹操就想寻找机会打击一下崔琰的狂傲气焰。 终于在那次宴席时,曹操有意挑出崔氏衣着的错处,并赐死了她,其实就是在警告崔琰收敛些,不然下一个死的就是他。不过,曹操的办法并不奏效,崔琰一再挑战他的底线。 崔琰曾举荐过一个叫杨训的人,后来才知道这是个擅长溜须拍马的货色。众人厌弃杨训,就连着举荐人崔琰一起骂。 崔琰一世清名,却看走了眼,这简直是打他的脸,加上他也看不惯杨训,于是在看过杨训奉承曹操的奏表后,写了封信给他:“奏表我看过了,写的不错,一时的变化而已,以后还会变的。” 没想到有人拿着这封信大做文章,说崔琰是在暗讽曹操。曹操大怒,命人剃光崔琰的头发,把他赶去干粗活。这个惩罚看起来不痛不痒,但是头发对于古人来讲是受之于父母的,其实就是一种巨大的羞辱。 曹操本以为崔琰能好好悔过,没想到崔琰根本没当回事,该吃吃该喝喝,每天招呼宾客,不亦乐乎。气得曹操写信怒斥:“你受着刑还有心思招待客人,还在客人面前卷起胡子,分明是不服啊!”随即下令让崔琰自尽。 可惜崔琰一生为人正直,却被害至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深感惋惜:“曹操生性好猜忌,为此杀了不少人。其中崔琰最令人痛惜,实在是冤啊!” 不过曹操又何尝没给过崔琰机会,他赐死崔氏,就是在敲打崔琰。不然以两人十多年的情分,又是亲家,怎么会因为一件衣服就要了崔氏的命呢。 偏偏崔琰不仅直肠子,还一根筋,丝毫不做悔改,这才招来杀身之祸。他这一生,是成于正,而毁于直。
公元215年,曹操在铜雀台大摆宴席,看见曹植的妻子崔氏衣着华美,曹操突然大怒,下
底层史观吖
2025-04-02 10:50:14
0
阅读: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