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春节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拥有的世界级非遗多达44个。也正因为如此,从今年春节以来,各地对宣传本地区的非遗概念,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都是大张旗鼓。而老百姓也乐于见到这些伴随着自己从小生长起来的记忆,食品,文化习俗,让所谓乡愁的味道,妈妈的味道萦绕在自己的身边,那么问题是;这些非遗概念,非遗手艺,非遗项目,能否在2025年借着国家大力推广非遗概念,大力提升民族文化振兴,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出海,能够让普通老百姓借助非遗概念,做一些商业落地的尝试呢? 截至目前(2025年4月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涵盖十大领域: 1. 民间文学:如苗族古歌、布洛陀、梁祝传说等,是民众集体创作、传承的口头文学作品,反映民族历史记忆、文化心理和价值观 。 2. 传统音乐:包含号子、山歌、小调、器乐等,像陕北民歌、江南丝竹等。 3. 传统舞蹈:如秧歌、龙舞、孔雀舞等。 4. 传统戏剧:秦腔、京剧、昆曲、豫剧、越剧等。 5. 曲艺:相声、评书、快板、弹词等。 6.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武术、太极拳、抖空竹、马戏。 7. 传统美术:剪纸、刺绣、年画、雕塑等手工创作。 8. 传统技艺:陶瓷烧制、丝绸织造、景泰蓝制作等独特手工技艺。 9. 传统医药:中医诊疗法、中药炮制技术、民族医药等医学知识和技术。 10. 民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习俗,以及婚礼、葬礼等人生礼仪,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传统。 附图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同禄,他的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 景泰蓝(金属胎掐丝珐琅)制作工艺是中国传统特种金属工艺,融合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等多种技艺。 这一工艺以“造型典雅、纹样繁复、釉色艳丽”著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与文化内涵。 记得以前在大学工作参加保密会议时,听过一个故事,中国景泰蓝工艺里边有一项核心被日本人窃取掉走了,而当时中方的毫无察觉,可以说是任由日本人随意了解这里边的核心!自此以后中国的景泰蓝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就走下坡路,因为日本人造出了更好的景泰蓝制品。 因为2014年和小伙伴一块儿做了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聚集区“永兴坊”并火爆以后,接触到了很多希望在非遗领域把文化遗产和商业变现结合起来的同行,但能做好的不多。 纵观全网能做得出色的,也就是四川的李子柒! 各省非遗项目的变现需结合地域特色与市场需求,优先选择技术门槛低、受众广泛且易于产业化的类别(如中医药、手工艺、节庆民俗)。同时,需借助数字化平台(如直播电商、虚拟体验)和跨界合作(如非遗+科技、非遗+影视)拓展消费场景。 大家如果对非遗感兴趣,请在留言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怎么样把非遗项目结合你所在地区的特色,辅以商业化手段,加上线上的推广炒作,实现非遗技艺的商业化变现。记录真实生活
随着中国的春节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拥有的世界级非遗多达44个。
讯原聊你好
2025-04-02 10:29: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