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波余姚的河姆渡村进行地势改造,挖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发现黑褐色的土里闪出一些金黄色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 河姆渡村所在的罗江公社地势低洼,为了解决稻田旱涝保收问题,村里决定对旧排涝站进行改造。 准备了3个月的时间,结果开工没几天,挖土工人就遇到困难,泥土中混有大量石头、瓦片。负责人到工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时,有一定文物知识的他,意识到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古代器物,他立即把情况报告给了县文化站。 经过调查,文化站工作人员,认定这里是一处含量丰富、年代非常古老的文化遗址,立即要求暂停施工,保护现场。 第三天,文物工作人员来到工地,立刻被出土的精美器物惊呆了。他认为这是浙江省境内最为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当即把实物标本和动物骨骼,带回杭州汇报。 第四天,浙江博物馆派出一支专家小分队到河姆渡进行抢救发掘。 一个举世瞩目的遗址,就这样被发现了。 11月,河姆渡遗址正式拉开发掘帷幕。 当考古人员挖掘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在黑褐色的泥土里竟然闪出一些金黄色小颗粒,不过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 考古人员惊讶的发现,这些接触空气,瞬间变色的东西竟然是炭化的稻谷。 之后,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比较。发现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非常接近人工栽培的稻子。 接下来,又不断挖掘出大量稻谷。这也是河姆渡文化最重要的发现,遗址中有大量的稻壳,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 分析结果为考古人员提供重要证据:这里的古人类,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熟练掌握水稻种植技术。 这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 水稻的栽培,让大量余粮囤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产生贫富差距,文化发展也由此进入新的阶段。 河姆渡遗址发现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我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说,甚至还可以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我国甚至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河姆渡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农具是“骨耜”,采用鹿和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 骨耜通体光滑,有的刃部因长久耕种而残缺或形成双叉、三叉式。是一种很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而这种制作方法只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才具有。 河姆渡遗址挖掘出170多件的骨耜,与数量巨大的稻谷堆积物成正比趋势,说明河姆渡农业已从采集进入到耜耕生产阶段。 河姆渡文化不仅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项独特遗产,也是留给现代人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正是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生存智慧和生活方式,才有着如今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印照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
1973年,宁波余姚的河姆渡村进行地势改造,挖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发现黑褐色的
平原隐者吖
2025-04-02 10:14:54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