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取士的难度:地位: 清朝末年为例:全国人口约四亿人,读书人口约占1%,即400万人;能参加考试的人大约为十分之一,即40万人;秀才全国录取4万人,录取大约十分之一; 人口大县,每次录取秀才不到10人,中等县三到五人,小县二到三人。 并且需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方能取得秀才。 因此考中秀才,非常之难。 比当今考上985高校难得多,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 秀才,考中举人的机率大约为八十分之一, 范进中举后发疯可以理解了。 考中举人后,可以做官;官职最低相当于现在后副科,正科公务员。 进士,举人考中进士机率大约为六分之一。 考中进士后,一定能做官。最低八品,相当于副处级干部。
科举取士的难度:地位: 清朝末年为例:全国人口约四亿人,读书人口约占1%,即40
历史寻访地理揽胜生
2025-04-02 09:31:29
0
阅读:52
重重滴
首先,考中进士的,不一定都有做官,只有前三甲才是稳的,后面的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排名落后,也得等有空缺才行,明清时期不叫秀才,统一叫生员,按级别和所领津贴不同,又分为庠生,邑庠生,监生,增生,国子监生,廩生,附生等等。全国几万举人通常三年左右竞争200多名的进士名额,录取率为百分之一,南北考场共计有3万个考位,考试时座无虚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