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导弹怎么飞,都飞不出陈德明的手心!他被称第二钱学森,美国最怕他,韩国布置再多的萨德,他都不放在眼里! 2013年,国家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消息通过专线迅速传递到北京,继而通过国家通讯社传播至全世界。 早在40多年前,毛泽东在一次听取战略武器汇报时,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开发防御武器的战略思路。 毛泽东强调,除非解决了防御问题,国家的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 1964年,毛泽东在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对话中再次强调这一点。 从那时起,反导技术的研发工作开始了。 几十年间,研究人员面临无数技术瓶颈,但他们从未放弃过。 在西北的一个研究基地,作为其中一员的陈德明,常常工作到深夜。 陈德明被迫在年仅10岁时独立承担起照顾自己的责任。 为了生计,他一度在木匠家里打工,但很快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 陈德明决定重返学校。 他的亲戚们认为他能考上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陈德明并没有放弃,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常德一中。 为了继续学业,陈德明变卖了家中所有的财产,包括房子,来筹措学费。 陈德明成功考入大学。 1986年,陈德明前往国防科技大学的求学之路。 那时,除了几本课本、几件旧衣服和一床薄被,几乎没有别的行李。 他的毕业论文引起了导师杜之明的注意,杜之明是一位导弹领域的资深专家。 杜之明建议他将论文交给自己审阅。 毕业后,陈德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导弹事业,奔赴大漠戈壁。 那个年代,基地设施简陋,许多设施都已有几十年历史。 陈德明乘坐绿皮火车一路向北。 途中,他面临着沙漠干旱、沙尘暴频繁、基础设施贫乏。 不久后,杜之明将他召至办公室,简单地要求他计算最近任务的发射窗口。 陈德明对“发射窗口”一无所知。 在寻找相关资料时,他翻阅了许多文献,然而其中许多资料都不完整,且周围的同事都忙得不可开交。 无奈之下,他凭借天资聪慧,陈德明很快掌握了计算方法,并通过基地仅有的一台老旧“386”电脑完成了计算任务。 那些老一辈科学家的传记和笔记,成了他最珍贵的精神食粮。 他常常深夜挑灯夜读,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并开始从事大量的计算工作。 陈德明逐渐意识到,导弹武器试验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分析来得出精确的结果。 然而,整个团队只有一台计算机,而那台计算机的配置也相当落后。 陈德明决定自己购买一台计算机。 当时计算机价格昂贵,且陈德明不得不用自己积蓄以及向他人借款的方式支付费用。 陈德明如获至宝。 他几乎每天都泡在电脑前,进行各种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分析。 渐渐地,他在导弹试验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1995年,某型导弹急需通过一系列高标准的试验,才能正式列装部队。 然而,完成这项任务的难度远超想象:射程要求极高,试验次数有限,而且靶场的射程只有导弹最大飞行距离的三分之二。 在常规情况下,9次成功试验才能让导弹定型。 基地的负责人杜之明感到压力巨大。 他决定将这个复杂的任务交给了陈德明。 陈德明确定了一个方案:通过一次试验获取两组数据,四次试验便能获得八组数据,最终完成九次有效数据的收集。 十年后,这款导弹的试验场地完成了建设。 在几十次的实战演习和测试中,陈德明当初估算的精度得到了验证。 2013年,一次导弹飞行试验失败,弹头失踪。 整个团队陷入了焦虑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陈德明决定通过自己独特的计算方法来确定导弹残骸的落点区域。 当时,唯一可用的数据是导弹发射时的光学视频,视频中的角度信息非常粗糙。 在多次尝试无果后,陈德明利用光学视频中的低精度数据,结合弹道理论和各种误差因素,最终成功地推算出导弹残骸可能的分布区域。 试验人员迅速找到了弹头,距离陈德明预测的区域不到两公里。 此后,国家决定启动反导技术的关键性演示验证试验。 作为主要负责人,陈德明的任务异常艰巨。 他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彻夜不归。 对于各种复杂的计算公式,他能快速而准确地推导出解决方案。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陈德明和团队解决了大量靶场建设中的技术难题。 反导靶场的建设逐步成型,经过多年奋战,陈德明和他的团队终于完成了反导靶场的一系列关键技术。 在一次对某型号导弹的战斗射表进行评估时,陈德明发现了在特定条件下,射表的误差超出了允许的标准。如果仅仅简单地提出“不符合标准”的结论,导弹的研制进程将因此受到巨大影响。 陈德明带领团队对数百万个计算结果进行了逐一分析,并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修正了模型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1]刘勇.他为矿山带来活力——记省劳动模范陈德明[J].党的生活(青海),2004(6):20-20
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
【1评论】【3点赞】